-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奥茨《在冰山里》反精神病学解读
奥茨《在冰山里》反精神病学解读 摘 要:美国当代作家奥茨(Joyce Carol Oates,1938-)短篇小说《在冰山里》讲述了一位犹太籍学生艾伦因追求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而被这个社会判断为“疯狂”,最终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与关怀而绝望地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本文借用英国著名存在心理学家莱因(R.D. Laing, 1927-)反精神病学理论观点解读艾伦的“疯狂”,从“现代人的自我迷失”与“艾伦的自我追寻”的反差中探究病态社会中“疯狂的诞生”,以期阐明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禁锢与扭曲
关键词:奥茨;《在冰山里》;疯狂;反精神病学理论
一、现代人的自我迷失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美国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在竞争的敌意中、生存的压力下逐渐丧失了对自然的感觉而处于孤独、空虚、迷惘、无助的精神状态。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他们又不得不掩盖真实的自我而以虚假人格面具顺应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其他社会机构,他们都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成为所谓“正常”的人
艾琳就是现代人的缩影。艾琳在天主教大学里担任文学教授的职位,她既是一位“宗教人士”,又是一位“人道主?x者”。作为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她希望自己能成为学校基督会管理层眼里中规中矩的教师形象,“顺利地度过第一学期”[1]316。就这样,她“成了一个只为他人利益而存在的人,一种事实得以交流的工具”[1]316。尽管如此,周围“同事们的愤世嫉俗及很多学生的冷漠”[1]316让她看到人与人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理解,她的内心免不了出现孤独、空虚的体验。作为一位“人道主义者”,她也曾关注人的生存困境,尊重他人真实的内心想法,并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现代人摆脱精神困境。但是,她的“人道主义者”理想在资本主义制度与父权制的共谋下被残忍地扼杀在摇篮里。除了学校,甚至在家庭中也出现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疏离的现象,她开始对如此冰冷的世界感到无能为力。因此,她放弃了自身“人道主义者”的理想,并心甘情愿地接受“宗教人士”的身份。基督宗教为她提供了一个灵魂栖息的庇护所,或成为了她存在于世的一种方式,或滋润了她干涸、荒凉、死寂的内心,或强化了她对整个“监狱式”社会的顺从感。这些宗教回归的补偿压制了她人性的自由,她被无情地“幽禁在寒气砭骨的冰山”[1]325,让“无形的飙风把她吞卷”[1]325。最终,她放弃了自己的骄傲,只想着她的工作和职责,除此之外都不想。在美国资本主义社会里,现代人的生存困境由此可见一斑
二、艾伦的自我追寻
相比之下,艾伦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宁愿遵照自己的内心、追求自我同一感,也不愿意向冰冷的资本主义社会妥协、屈服。作为一名学生,他的“不正常”行为表现在他追求“逻辑一致”的执着精神以及“挑战学术权威”的批判意识
在公众眼里,传统的学生角色就是要严格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这些条条框框及社会期待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他们缺乏独立之意识与自由之思想,也难怪艾伦评价说“你班里大多数学生都微不足道”[1]319。艾伦则与众不同,他曾在课堂上与艾琳教授展开激烈的辩论,并认为“教育本身的精髓就是一致、有秩以及心智健全”[1]317。而且,他还严厉地批判历史对现实冰冷的评价及恶意的篡改,它是国家政权为了使其统治更合法化的政治手段。他说,“文学比历史伟大;欧洲史就是一堆垃圾,高高在上;却都是肮脏腐烂的尸体”[1]319。因为文学是一种文化记忆的载体,它可以加强我们对内心真实情感的认知,预设我们如何面对现实,并勾勒出一种真实的社会轮廓。历史的虚伪与文学的真实在艾伦从精神病院寄给艾琳的信里体现得一清二楚。由于艾伦的信在寄出去之前是要经过审查的,他机智地以反语的写作手法讲述了“我一切安好”、“庄园很美”、“医生是优秀、睿智的绅士”[1]324等一些非真实的情况。这是社会政治权威操控下的个人历史,但是有关莎士比亚戏剧的部分却向艾琳真实地传达了他自身的生存困境。另外,艾伦还凭借着一些确切的证据发现了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色情旋律。这些见解独到的思想足以见得其批判意识与独立精神,却得不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甚至成为这个社会里“疯狂”的表征
三、“疯狂”的诞生
在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现代人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逐渐丧失了自我的存在感,在浮躁焦虑的年代里不断改变自己适应这个冰冷的世界,成为社会“幻想体系”中的一员。简言之,“幻想体系”是一种普遍为社会集团成员所接受的经验模式,任何人都不应该超越它的界限[2]89。然而,艾伦追求独立之精神与自由之思想的行为超出了公众经验想象的范畴,打破了他们对学生形象的传统观念。这本来就是无可厚非的,却引起了同学的蔑视与嘲笑、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