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要有深度及广度.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科学探究要有深度及广度

小学科学探究要有深度及广度   《小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既然探究活动是学习的核心,那么教师就应高度重视。笔者认为探究不能只满足于把书本上的实验做一遍,教者必须深挖教材,努力使探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一、探究学习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 我曾听过一位年轻教师的科学课,内容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3神奇的水》”。教者在教学这一课时,让学生把餐巾纸的下端接触培养皿中的红墨水,然后让学生说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汇报完了之后,教者就说,你们知道水为什么会往上“爬”的呢?原来餐巾纸有孔隙,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往四周扩散的现象,叫作毛细现象。接着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毛细现象,学生没能说出来,教师就边投影边说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然后让学生把毛细现象的概念齐读两遍,就这样这一探究活动就算完成了 学生从这一探究活动中只看到了水会沿着餐巾纸往上“爬”的现象,对“有孔隙”这一概念的认识几乎没有。书中毛细现象的定义是这样的: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毛细现象。上面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除了对“有孔隙”这一概念不认识、不了解之外,还对“向四周扩散”认识不足。要让学生理解“向四周扩散”这一概念,方法很简单,只要让学生将餐巾纸平放,然后在上面滴上一滴墨水,学生就能观察到“向四周扩散”的现象 至于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得出结论:有孔隙的材料才会出现毛细现象,换句话说,没有孔隙的材料就不会出现毛细现象。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我给学生准备了两组实验材料:第一组有餐巾纸、粉笔、报纸、棉布、毛巾、饼干等;第二组有塑料尺、玻璃片、钢尺、玻璃球等。首先让学生分别做两组材料的实验,学生从中不难发现,第一组材料有毛细现象发生,第二组材料没有毛细现象发生。这时学生肯定有疑问,为什么这两组材料的实验现象不一样呢?我让学生用双手张开餐巾纸,透过餐巾纸观察教室顶部的日光灯,并让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当学生说能看到日光灯时,我接着追问“为什么能看到日光灯?”,学生也许会说,有小孔,有小洞等,然后教师归纳说这“小孔”“小洞”我们把它统称为“孔隙”。这里首次提出了“孔隙”的概念。那么粉笔、报纸、棉布、饼干有没有孔隙呢?这里只需要让学生把粉笔头、揉紧成团的报纸及棉布、饼干轻轻地放人烧杯的水中并仔细观察现象。细心的学生一定能发现:有小气泡冒出水面。气泡就是空气,老师发问,小气泡中的空气藏在什么地方的呢?为什么能藏在这些材料中呢?会有学生说出这些材料有孔隙。那么餐巾纸真的有空隙吗,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把揉成团的餐巾纸团放人水中,学生同样能观察到小气泡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知道了第一组材料有毛细现象发生,是因为第一组材料中有孔隙。第二组材料没有毛细现象发生,是否跟材料有没有“孔隙”有关呢? 只需让学生把第二组材料一一轻轻地放人水中,观察有没有小气泡冒出,就知道材料有没有孔隙啦 探究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也未尝不可。要使探究活动有深度,探究活动还得继续下去。接下来探究什么呢?老师提问:塑料尺、玻璃片、玻璃球、钢尺,因为没有孔隙,所以就不会发生毛细现象?假如我们人为地将塑料和玻璃等做成孔隙,那会不会出现毛细现象呢?教者让学生小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用学生方案进行探究,然后教者再亮出自己的方案让学生进行探究。我是这样设计的。材料有孔隙的细玻璃棒、有孔隙的细塑料管、有细小孔隙夹层的双层玻璃片,让学生一一垂直浸入红墨水中,看孔隙中的水位与培养皿中的水位是否一样,最后得出“有孔隙的材料就会有毛细现象发生”的结论。这样才会让学生心服口服,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探究学习必须具有一定的广度 这里所说的广度是指验证结论的探究性活动要多而广。打个比方说,抽检一批产品是否合格。假如我们只抽查一两个产品合格了,我们就说这批产品合格了,这样未免太武断。应当多抽查样品,最后看合格率达到多少,这时才能下结论。同样的道理,我们通过一两个探究活动就得出结论也是有点武断。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做实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结论的可信度才会高,给学生的印象就会深刻,从而训练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例如,我在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3单元《1.声音的产生》这一课的教学中是这样拓展探究活动的广度的。这一课的重点是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或者说”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探究完了尺子发声、鼓发声、吹气瓶发声、喉咙发声、钹发声原因之后,就可以得出结论:声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