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麦全蚀病发生成因及控制途径
小麦全蚀病发生成因及控制途径 摘 要:小麦全蚀病又叫小麦立枯病,黑脚病。该病菌因寄主范围广、侵染时间长,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又因传播迅速、防治困难,遂有小麦癌症之称。通过对豫东永城市小麦全蚀病的普查与调研,进而揭示发病成因与形成条件,最后依据本市防治经验提出控制途径,为解决小麦病害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麦;立枯病;发病成因;控制途径
中图分类号:S4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2042
1 全蚀病的症状与危害
小麦全蚀病又叫小麦立枯病,黑脚病。小麦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主要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病苗返青迟缓,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死亡,病根变黑,易于拔起,茎基部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病株多在灌浆时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
全蚀病属于典型的根部病害,能够引起植株大片枯死,降低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一般会使小麦减产20%~30%,严重年份减产50%,甚至绝收。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麦田受全蚀病危害最低单产仅85kg,一般667m2产量75~100kg。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规定,小麦全蚀病为检疫性病害,属国内植物检疫对象,该病害一旦发生,必须封锁疫区,禁止疫情扩散,严禁麦种、商品粮及其加工产品销售。永城市属于全国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年产麦种超过1亿kg,市内面粉生产企业138家,日产面粉五千吨,销往全国十余省市,如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小麦全蚀病发生和蔓延,不仅会给永城市农民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会使面粉加工和种子生产企业遭遇灭顶之灾,不利于永城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2 发病成因与传播途径
2.1 发病情况
永城市从2001年开始对小麦全蚀病进行普查,2005年5月在芒山镇郑楼村首次发现病株。普查显示:永城市小麦全蚀病主要集中在311国道以北零星地片发病,发病面积从零点几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2008年全市有10个乡镇50个自然村发生,面积约1.5万hm2。2010年5月,小麦全蚀病在永城市呈蔓延态势,发病乡镇增加到16个乡镇66个自然村,发病面积增至0.28万hm2。2013年5月,按省农业厅要求对全市麦田展开拉网式普查,共有20个乡镇下135个自然村发生,发病面积0.88万hm2,其中零星发病面积0.54万hm2,点片发生面积0.33万hm2,连片发生面积0.011万hm2,其中太丘、顺和、蒋口、茴村、刘河5个乡镇发病相对较重。2015年天气干旱无雨,土壤墒情较差,土壤中及种子周围全蚀病菌对主根浸染的湿度?l件不够,加之对受害麦田进行认真拌种,永城市小麦全蚀病的危害面积和程度有所减少和减轻,但只要播种期土壤墒情基本充足,全蚀病在永城市的发生和危害面积就会反弹扩大和增加
2.2 发病机理
该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3~5a,一般从零星发生到成片死亡只需3a。小麦种子萌发不久,夏病菌菌丝体就可侵害种根,并在变黑的种根内越冬。翌春小麦返青,菌丝体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生长,向上扩展至分蘖节和茎基部。拔节至抽穗期,可侵染至第1~2节,由于茎基受害腐解病株陆续死亡。病株多在灌浆期出现白穗,遇干热风,病株加速死亡。全蚀病菌发育温限3~35℃,适宜温度19~24℃,致死温度为52~54℃(温热10min)。全蚀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中有2个侵染高峰:小麦三叶期为主要侵染高峰期,拔节期为第2侵染高峰期。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部和茎基部15cm以下,地上部的症状是根和茎基部受害引起的,受害程度轻时,小麦抽穗前症状不明显,至灌浆期略显成簇早枯白穗,重病地块于拔节后期既出现枯黄发病中心。受害株矮化,叶片发黄,须根少而短,变黑腐烂,易拔起,在潮湿的情况下,茎基部出现黑脚,点片或连片枯死,形成白穗,致使减产
2.3 发病条件
小麦全蚀病发病情况主要受到3个条件的影响。耕作措施,连作有利于土壤中病原菌积累,病害逐年加重,合理耕作能减轻发病。实施免耕或少耕,降低土壤的通气性,能减轻发病。早播较适期迟播发病重。土壤营养条件,土壤缺氮会引起全蚀病严重发生,施用氮肥后全蚀病严重度降低。土壤中严重缺磷或氮磷比例失调是全蚀病危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施用磷肥能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减轻发病,减少白穗,提高产量。土壤性质及温湿度,沙土保水能力差,利于发病。黏重土壤,病害较轻。偏碱性土壤发病重于中性或偏酸土壤。冬麦区冬季温暖、晚秋早春多雨发病重。水浇地比旱地发病重。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田间病残体的腐熟,降低菌量,能减轻冬麦发病
2.4 传播途径
全蚀病菌是一种土壤寄居菌。该菌主要以菌丝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或混有病残体未腐熟的粪肥及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