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资本主义的安兰德.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捍卫资本主义的安兰德

捍卫资本主义的安兰德 今年4月15日,影片《Atlas Shrugged》三部曲的首部在美国上映,熟悉美国的人都知道这天是民众的报税截止日。不过,如今报税日已经变成了“抗税日”。两年前的这一天,美国各地爆发大规模的政治集会,数百万自称为“茶党”的示威者上街游行,他们要求国会缩减开支,降低税收。在示威队伍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标语牌,多数写着“税重了”,“不要大政府”,“不要救助”,“不要举债”,“大政府害死小生意”等直接的政治诉求。不过,还有一类抗议的牌子比较有特色,上面写着“Atlas Shrugs”,“Atlas Will Shrug”,“Ayn Rand Was Right .Read Atlas Shrugged”,“Read ‘Atlas Shrugged’ before it happens.” Atlas Shrugged 不是一条政治诉求,而是一本书,是已故作家安兰德(Ayn Rand)女士的一部长篇小说,前面提到的影片就是根据小说改编的。Atlas Shrugged,翻译过来是“阿特拉斯神很无奈”(或《阿特拉斯耸耸肩》)。阿特拉斯神是希腊神话里的一位举着地球的大力士,兰德女士则把他比作创造者。《阿特拉斯耸耸肩》几乎是半个世纪前的作品了,而兰德女士在1982年就去世了,事隔多年,按中国人古话已经“人走茶凉”,但为什么如今还有这么多的美国人又想起她和这本书呢?而且是在经济危机的紧要关头?到底他们试图向政府传达一个什么样的信息?难道安兰德对美国有特殊的警示作用吗? 当然,安兰德不仅仅是位普通的作家。在上个世纪的美国,兰德算得上是一位引导思想革命先知。她创立的客观主义哲学影响了千千万万的美国人,据说除圣经外,她的书是美国销量最高的。现在,我们就从头开始说她的故事吧。 安兰德的过去 1905年,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一户犹太人家中,兰德出生了,父母给她取名为“艾丽莎”。艾丽莎的父亲是药店老板,生意打理得不错,全家人过着幸福的中产阶级生活。艾丽莎天生智慧,在7岁的时候就开始撰写电影剧本和小说,9岁时,她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艾丽莎擅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至于别人如何评价,父母赞成与否,她全不在乎,她认为凡事判断应遵循自己的价值标准。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1918年,为了躲避共产党,艾丽莎全家逃亡至克里米亚半岛,为了生存,他们开始了重操旧业。但不幸的是,1921年红军攻下了克里米亚,布尔什维克政府没收并接管了父亲的药店。 同年,艾丽莎高中毕业。随父亲回故乡,就读原圣彼得堡大学。自十月革命后,这所大学被苏联政府接管,改成了一所国立大学,后更名为列宁格勒大学。在俄国革命的内战期间,列宁格勒大学的教学活动受到苏联政府的干预,许多不满苏联的教职员工被控反革命或同情反革命罪而啷当入狱,“罪行”严重的,全家流放西伯利亚,甚至还有人被直接处死。 布尔什维克政府整肃异己,把私产充公的暴行,令艾丽莎厌恶。她收集了各种反苏的言论,连同自己的感受和遭遇一并写入日记。但随着政治清洗运动的加剧,艾丽莎担心自己的言行会牵连家人,不得不把日记给烧了,在大学里过着低调的生活。大学三年,艾丽莎除了主修历史专业之外,她还选了古典哲学的课程。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理性主义的认识论深深地影响了她,这为她后来小说情节和人物的塑造提供了哲学基础。艾丽莎酷爱戏剧和电影,大学毕业后便进国家电影艺术研究所研修“影剧创作”。 大概是受父母无神论的影响,东正教笼罩下的俄国蒙昧主义气氛,以及沉闷的沙俄文化给艾丽莎的童年留下灰暗的阴影。而后来,苏共残暴和肃杀的政治铁幕,犹如挥之不去的梦魇,在她创伤的记忆中沉淀。她说,布尔什维克的革命和夺权运动实质上是对个人主义的宣战。在艾丽莎眼中,苏俄是一个丑陋的,野蛮的,神秘主义的,被奴役的国家,她很清楚在这种环境下是没有创作自由,如果要生存就必须离开这里。 在母亲的协助下,艾丽莎获得了赴美探亲的机会。经过漫长的旅行,她终于抵达了纽约港,一个全新的世界呈现在她的眼前,高耸入云的大楼栉比鳞次,七彩斑斓的霓虹灯彻夜通明,这一切令艾丽莎无比震撼。她在小说《源泉》里这样写道:“我会愿意放弃世界上最壮观的日落场景,只为目睹一眼纽约市的摩天大厦建筑群……如果这里面临战争的威胁,我会将我自己抛身天际,以我的肉身保护这一切。” 然而,更触动艾丽莎心灵的是,美国社会普遍信奉个体主义精神以及崇尚自由的价值观。在这里有好莱坞电影,有自由的写作环境,没有至高无上的国家意志,没有言论的钳制,人人都可以追求自己的梦想,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在一次演讲中,她激动地说,美国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最高贵、和在最初的建国原则上唯一道德的国家。 艾丽莎到美国的时候是1926年,当时她才21岁,而美国正处在资本主义全盛的“咆哮的二十年代”。当时保守派政府的减税和放松管制措施奏效,美国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