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章情绪生理学
第八章 情绪生理学 情绪过程包括主观的心里体验和客观外在的身体反应。生理心理学主要研究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心理体验和身体反应的脑机制。 第一节 愤怒、恐惧和快乐的机制 一、恐惧 1.杏仁核在恐惧情绪中的作用 结构:是由多个神经核团组成的复合体,可以分成三个组:基底外侧核、皮质内侧核和中央核。这些神经核团与下丘脑、丘脑、海马和新皮质都有双向联系。 1)与恐惧、焦虑情绪有关,杏仁核的损伤,选择性地导致动物与人的恐惧情绪的丧失。相反刺激人的杏仁核可以引起焦虑和恐惧。 (2)杏仁核对情绪性攻击行为具有兴奋作用,外侧杏仁核能诱发攻击行为。损毁杏仁核使凶猛的动物变得温顺。领头猴的杏仁核受损后,很快就失去它的特权地位,对于下属猴的叛逆行为无动于衷,不再施加它原有的威力。 (3)情绪处理的“短路”机制 视觉信号经视网膜到达丘脑,在此被转换成脑的神经信号。除绝大多数信息到达视觉皮质,还有一小束神经纤维直接传向杏仁核。这条小而短的“胡同”使杏仁核能够直接获取感觉信息,抢先一步(可能不太准确)的情绪反应,这或许使为什么人们会出现情绪战胜理智的原因。 听觉信息通道也显示了,杏仁核诱发情绪的反应的机制。 (4 )杏仁核与条件恐惧 2.大脑皮层在恐惧情绪中的作用 岛叶皮层前部、内侧额叶皮层、扣带回前部、眶额皮层等部位可能参与恐惧性情绪活动. 恐怖症的夸大恐惧反应与大脑皮层抑制能力的降低有关 二、愤怒与攻击 (一)脑机制是下丘脑、杏仁核、前额皮层 1.愤怒和攻击的脑机制 (1)下丘脑 简述什么是假怒,证明了什么? 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所以将这种动物的行为表现称作“假怒”。 实验证明只要手术破坏边缘皮层、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对下丘脑的抑制解除,下丘脑机能亢进就会出现“假怒”。 刺激下丘脑背侧区出现恐惧与逃避行为。 根据这些实验事实,生理心理学界广为接受的观点是,下丘脑在情绪的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2.杏仁核 杏仁核的活动与攻击行为有关,主要表现为对情绪性攻击行为具有兴奋作用。(杏仁核的基底外侧核);内侧核对猎食性攻击行为就有抑制作用。 3 .扣带回与Papen情绪环路 帕帕兹认为在边缘系统结构中,从海马经穹窿、乳头体、丘脑前核和扣带回,再回到海马的环路(帕帕兹环路),对情绪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扣带回和隔区边缘系统在体内环境平衡和情绪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切除猴的扣带回,它的情感反应会变得迟顿,对周围的许多变化都表现得十分淡漠。 隔区对情绪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调节作用,损毁隔区引起抑制的解除,动物变得异常凶猛、易激惹。 4.额叶皮层 (二)愤怒和攻击的生化物质 1.雄性激素 动物与人类研究表明,雄性激素在攻击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 胚胎期受到雄性激素影响的雌性锯齿类动物的攻击行为也会增加。 在人类攻击性研究中,男性的攻击性比女性强(阉割、被试体内注射睾丸酮) 2. 5-羟色胺 脑内5-羟色胺系统活动水平低的动物,攻击性强 ,人类也是如此。中枢5-HT功能低下可能是攻击与暴力行为者的生物学基础。 三、愉快与奖赏 脑内的奖赏系统、眶额皮层、纹状体与愉快情绪活动有关 1.奖励中枢与脑内自我刺激 (1)奖励中枢和惩罚中枢 20世纪60年代,美国医生扎克布森和汤尔可逊大胆地进行了尝试,用电极刺激病人下丘脑的有关部位。人们惊讶地看到被刺激的病人面带微笑,表示感觉良好。当然此结果尚不能充分证明在人脑中存在“快乐中枢“ (2)脑内自我刺激的情绪效应 1954年,美国加州工学院年轻的生物学家欧兹及米勒在老鼠丘脑下部的不同区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在老鼠的下丘脑背部埋上电极,另一端与电源开关的杠杆相连,老鼠只要压杠杆,电源即刻接通,埋电极的脑部就会受到一个微弱的电刺激。实验结果是如此的令人难以置信!老鼠不仅很快学会了通过按压杠杆获得电流对下丘脑的刺激,而且老鼠按压杠杆的频率每小时可达到8000多次,并能持续15—20小时,直至筋疲力尽、过度疲劳而倒下。老鼠为什么这么疯狂地压杠杆?这种行为能引起老鼠的快乐和满足吗? 实验二:把电极放在隔区或前脑内侧束(脑干到下丘脑的一根很大的神经束)时,大鼠以每小时2000次左右、猴子以每小时8000次左右的频率按动杠杆,以获得电刺激。如果,把电极置于丘脑处,允许动物在48,一共有4只大白鼠进行实验,结果有3只在连续48小时之内以高频率按动杠杆,几乎一点也未休息;另一只鼠则以每小时高于2000次的频率按杠杆并持续了26小时,由于过度疲劳而倒下,当它醒来后立即仍以高频率按动杠杆,直到48小时。 实验三:这种现象从另外的实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