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戏曲改革及古今荔镜情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福建戏曲改革及古今荔镜情缘

福建戏曲改革及古今荔镜情缘   【摘要】 作为福建戏曲改革运动重要成果的华东会演得奖本《陈三五娘》,是以蔡尤本为代表的泉南民间艺师和以许书纪为代表的新文艺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真切显影“被压抑的”抒情现代性传统、异域舶来的启蒙现代性诉求、狂飙突进的民族国家现代性想象之间相互嵌套、彼此托举的繁复关联。其通过参加官方所组织的戏曲观摩会演活动而获取经典的命名并进入主流文学史的叙述视线,甚至影响海外汉学家关于闽南戏曲乃至中国戏剧的叙述取径。20世纪50年代以来,《陈三五娘》故事的数度改编及其命运起伏,在现实层面体现了主流话语对异质性民间话语的成功收编与有效整合,但在另一侧面也逆向折射出庶民阶层的伦理观点、审美趣味与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理念与艺术追求,亦从边缘之处悄然消解中心所在的时代宏大话语,并返身建构了人们关于特定时空的共同文化记忆 【关键词】 《陈三五娘》;闽南戏曲;闽派美学;文化环流;抒情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一、耦合与嬗变:传统名剧的现代表达 “梨园凋落经风雨,老树新花?怕犊?;华东初露拔荔镜,从此海内识梨园。”[1]诚如泉南著名戏曲史家、梨园戏华东会演得奖本《陈三五娘》导演吴捷秋先生在其所著《梨园戏艺术史论》一书所提示的那样,古韵绵长、优美文雅的梨园戏在铿锵热闹、武戏见长的高甲戏、缠绵哀婉、以悲为美的歌仔戏这两大后起剧种夹击之下节节退缩、濒于消亡,其之所以能在上世纪中期回光返照短暂经历枯树逢春的美好时代,当中缘由应是“陈三五娘”这部流播甚远、异文众多的“小梨园”(1)传统剧目,藉由“百花齐放,推陈出新”(2)之戏曲改革工作的推行落实,而在彼时的公共观/演空间中收获情理之中、意料之外之暌违已久的舞台轰?樱?最终推动僻居一隅、低回沉寂的泉腔梨园戏柳暗花明、时来运转,一举步入“全国优秀剧种之林” 具体而言,“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 (3)于1954年8月在“福建省第二届戏曲观摩大会上”(4)演出折子戏《睇灯》,令人信服地摘取演出一等奖、导演奖、音乐奖,其中饰演五娘的苏乌水荣获演员一等奖,饰演陈三的蔡国强、饰演益春的苏鸥、饰演李姐的林玉花也获得演员二等奖。时任福建省文化事业管理局局长的陈虹在看完演出难掩内心的激动之情说道,“希望梨园戏《陈三五娘》这剧目,也像龙眼和龙眼干一样,成为全国闻名的土特产” [2]。果不其然,这一新建剧团在闽派文化重镇福建省会福州进行短暂休整并对剧目再度加工之后越演越出彩,不负众望地在1954年10月华东大区戏曲观摩会演中,“以其古朴细腻的风格、清婉润洁的唱腔、摇曳生姿的科范、曲折感人的情节,及其别具一格的压脚鼓”[3]113,一举囊括“剧本一等奖、优秀演出奖、导演奖(蔡尤本、吴捷秋)、乐师奖(林时枨)、舞美奖和四个演员一等奖(蔡自强、苏乌水、苏鸥、林玉花)”[4]等六个最高奖项,施教恩、李铭钳两人亦获得奖状,引起上海主流媒体纷纷发表评论、赞扬如潮。随即而来的是,在1956年12月由国家文化部公布的总计18个的“第一批得奖剧目”,当中就赫然列有“陈三五娘――(梨园戏)林任生、张昌汉整理”[5]64。此外,剧团在1959年建国十周年之际第二次晋京汇报演出,亦收获北京专家的广泛好评 不惟如此,颇值玩味地是,其亦引发远在香港与南洋等地的闽南籍华人华侨的热烈追捧。他们按捺不住内心的乡情激动,纷纷藉由各种渠道发声,表露希望凭借大银幕声光电色、原汁原味的视听呈现,弥补其未能亲临小舞台一睹演员芳容的现实缺憾。正如笔者在《闽南经验:两岸三地共同文化记忆中的“陈三五娘”影视改编》一文所言:“或许是为了纾解海外侨胞背井离乡、漂泊异乡的现代性乡愁,在福建省侨务工作部门的居间筹划下,曾拍摄大陆首部彩色戏曲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1953年)的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于1957年将这一闽南梁祝拍成彩色戏曲电影并在海内外发行上映。”[6]50-54值得一提的是,据吴捷秋老导演生前回忆,这一影片拷贝意味绵长地采用两种形式以应对不同群体的观影诉求,一是运用原生态的闽南方言(泉州府城音)演唱并配上字幕,面向境内闽南方言区以及东南亚闽南籍华人华侨聚居区发行;二是采用“京调”“京白”加以“硬译”,以便具有京剧背景的戏曲演员加以配音演唱,面向全国非闽南方言区的其他区域发行。时至今日的全媒体多屏时代,这一通过现代电影语言直接转译而非间接裁剪的戏曲陈年佳酿,还“经常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滚动放映,向海内外游客展示泉州市优秀戏曲文化”[7]。由之悄然形成的“化瞬间入永恒”的审美召唤机制,使得不同时代、不同族群的各地观众能够跨越时空隔阂,通过各式电子屏幕窥见“采茶舞”“鱼灯舞”等泉潮流行的闽台民间舞蹈和“福桔”“荔枝”等南方独特风物,回味籍贯永春、出生于泉州城内的苏乌水女士所扮演的多情美丽、婀娜多姿的黄五娘,晋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