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广东药学院期末药理学复习资料.doc

第十一章 广东药学院期末药理学复习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药理学复习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绪论 一、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药理学研究的内容: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原理; ②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在体内的过程,即机体如何对药物进行处理,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药动学规律; ③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因素。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动学的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和作用规律的学科。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包括转运(吸收、分布、排泄)和转化即代谢。 一、药物通过形胞膜的转运,药物的转运方式:①被动转运:滤过、简单扩散。②载体转运: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 体液pH和药物pKa对药物简单扩散的影响: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不易解离,而在碱性环境中容易解离;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在酸性环境中大部分解离,在碱性环境中不易解离。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一)吸收: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途径:①消化道吸收:口腔吸收、胃吸收、小肠及直肠吸收;②注射部位的吸收;③呼吸道吸收;④皮肤和粘膜吸收(经皮给药) 首关效应:药物吸收过程中第一次通过某些器官造成药物活性的现象。胃肠道和肝是使药物失效的主要器官。 (二)分布: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后,通过各种生理屏障向机体各组织的转运。与血浆蛋白结合:游离型与结合型,结合型药物特点(可逆的、保持动态平衡、结合率、药物活性变化、对药物转运的影响、饱和与竞争现象)。 同时应用两个可结合于同一结合点上的且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的药物时,便可发生竞争性置换相互作用。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程度会对药效和不良反应产生影响,所以一些血浆蛋白结合率高而治疗范围窄的药物,临床用药时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和血眼屏障等)。 (三) 代谢(生物转化):药物进入机体后,经酶或其他作用使药物的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主要代谢器官为肝 生物转化方式:Ⅰ相反应:主要是通过氧化、还原、水解等反应,是药物分子上引入了某些极性基团,如-OH、-COOH等。 Ⅱ相反应是结合反应,药物或代谢物通过与葡萄糖醛酸、硫酸或甘氨酸等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从尿和胆汁排除体外。 药物代谢酶(肝药酶) 酶诱导剂:凡能加速肝药酶合成和/或增强其活性的药物。 酶抑制剂:凡能抑制药酶活性或减少药酶合成的药物。 机体对药物产生耐受的原因之一:药酶的活性增加,因为药酶的活性增加,促使药物代谢加快,而使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减弱。 (四)排泄:主要器官是肾。方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的重吸收。 三、药物消除动力学 一级消除动力学:dC/dt=-KC t1/2=0.693/Ke 零级消除动力学:dC/dt=-K0 t1/2=0.5C0/K0 四、体内药物的药量-时间关系:(1)一次给药的时量关系与时量曲线:峰浓度(Cmax),达峰时间(Tmax),曲线下面积(AUC);(2)多次给药的稳态血浆浓度:连续恒速给药的血药浓度变化,反复给药后体内药物浓度达到稳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ss、Css-max、Css-min)。 五、药物代谢动力学重要参数 生物半衰期:指药效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消除半衰期(t1/2):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大约经过5-7个半衰期,体内的药物绝大部分已消除。 表观分布容积:药物均匀地分布于各种组织与体液中,且其浓度与血液相同的条件下药物分布所需的容积。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靶细胞作用点的结合 药理效应:药物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包括兴奋效应(药物可提高机体原有的功能)和抑制效应(药物可抑制机体原有的功能)。 (二)治疗作用:指药物通过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功能或病变的过程,补充机体所需物质及杀灭病原菌等方式使机体恢复正常状态。包括对因治疗(药物用于消除致病因子的治疗)、对症治疗(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根除致病因子的治疗)及补充治疗(替代治疗)。 (三)不良反应(药物在带来治疗效应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副反应、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和特异质反应。 二、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浓度-效应关系)。量效曲线;效应:量反应和质反应。剂量:临床剂量,临床前药理剂量(动物实验)。效能(最大效应)和效价强度(用来比较同类药物达到相同效应时所需剂量,所需剂量越小,则效价强度越高)。 安全性评价:半数有效量(ED50)和半数致死量(LD50),治疗指数(TI=LD50/ED50,TI=LD1/ED99)。 三、激动药与拮抗药:完全激动药(受体既有亲和力同时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部分激动药(与受体的亲和力可与激动药相同,也可以更强或更弱,但内在活性较激动药弱)、拮抗药(对受体有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 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