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与走向-repository.dl.itc.u.PDF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总结 研究报告 现状与走向 ―中国死亡哲学研究三十年 靳凤林(中央党校教授) 死亡是人类的永恒之谜,是所有宇宙之谜中最难解的谜,是高悬在人类文 明征途上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关隘。正因如此,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死 亡的思索,以至于苏格拉底把哲学定义为死亡的练习;费尔巴哈则断言,世 上若没有死亡这回事,也就没有宗教;叔本华说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 神。中国儒家学派主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慎终追远。但其核心思想是孔子 的“未知生,焉知死。”强调宇宙的本质是“生生”,天地有“好生之德”,既 创生万物,亦长养万物,人也应该有“生生不息”之精神,珍惜生命,注重人 事,修养心性,以配天德。道家亦复如是,老子和庄子虽然强调“出生入死”, “方死方生”,但道家的出发点却是全生避害,这里的全生即保全生命,避害即 排除威胁生命的各种力量。应该说在东西方漫长的学术发展史上不乏讨论或关 涉生死问题的大量论著或经卷,但真正将死亡现象作为一项专门性学术问题进 行系统研究的哲学著作却寥若晨星。作为哲学分支学科的死亡哲学,直到二十 世纪后半叶才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以形成,中国学术界对死亡哲学的系统研究 则肇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本文试就近三十年来中国死亡哲学研究的基本状 况从宏观层面做一俯瞰式解读。 138 靳凤林 现状与走向 1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死亡哲学研究 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 众所周知,建国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 理论。就其本质而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社会条件的学说,对于死 亡问题的研究,作为人类自身解放的条件,必然包含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之内。 但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大多忽视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之所以如 此,一是由于认识上的困惑所致。因为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群众的革命 运动问题在他们的理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且花去了他们全部精力。个人 的生死问题被挤至了次要的位置,由此使人感到马克思主义创始者并不关注这 一问题,后人无法从中寻找到相关的理论依据。二是由于复杂的理论背景所致。 在中国社会自建国至“文革”结束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左”倾思潮始终影 响着学术界理论研究的内容与形式,许多人把西方学术界死亡问题的研究视作 资产阶级腐朽没落思想的具体体现,因而很少有人敢问津这一学术禁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众多过去无人问津或不敢问津的学术禁区成为今天学界关注的焦 点问题,死亡哲学便是其中之一。从这种意义上讲,只有将死亡哲学的研究纳 入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总体背景下进行检审,才能真正搞清其所发生,发展和 不断壮大的社会历史根源。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广泛实施极大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 社会心理环境,为死亡哲学研究的兴起创造了有利的学术契机。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直至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上 的伟大实践,如摇撼山岳的飓风,将人们从平静的生活中惊起,曾使无数人惶 然不知所措。1980年第5期《中国青年》杂志曾以潘晓为名发表了“人生的 路呵,怎么越走越窄……”的文章,由此掀起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围绕人 的生死观问题而展开的著名的“潘晓大讨论”。随着讨论的日渐深入,特别是 伴随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逐步认识到,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性向人 们昭示了现代经济生活的某些共同特征:才能,竞争,机遇,剧变。这些与 139 总结 研究报告 个体天赋和本人努力程度相联系的社会交往形式,从各个层面加大了现代社会 每个人生活的心理压力,以往时代田园牧歌式自然经济中的无忧与安贫被紧张, 焦虑和不安所取代。社会经济财富的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能消除 人生中的孤寂,郁闷和失落。相反,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竞争性和变动性的加

文档评论(0)

yanmei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