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有害物质的危害特性.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学有害物质的危害特性

作业场所化学有害物质的危害特性 张华东 2010.9.2 近20年来,我国化学品应用增长迅速。 化学物种类以每日1000种以上的速度递增,累计达到6000万种。 农药的使用量就从1985年的10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约100万吨。 在化学品增长的同时,人工合成化学品和天然物质中毒事件的发生及危害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态。 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络资料显示2007年上半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情况为中毒事件占总事件数的13%,中毒人数占总发病人数的10.4%,而死亡人数却占到了总死亡人数的81%! 概 念 某种物质进入机体后,能损害机体的组织与器官,通过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作用,使组织细胞的代谢或功能遭受损害,引起机体发生病理变化的现象,称为中毒。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化学物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在一定剂量内能引起中毒的各种物质,就称为毒物。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 原料 中间产物 添加剂 成品 副产品 废弃物等 化学品形态 概念 : 蒸气:液体蒸发、挥发或固体升华 烟、粉尘:固体颗粒悬浮于空气中,直径0.1﹤μm;直径0.1~10 μm为粉尘。 雾:液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 漂浮在空气中的雾、烟和粉尘,统称为气溶胶。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主要为下面三种途径: 呼吸道吸收:生产性中毒的主要吸收途径。 皮肤粘膜吸收:吸收速率决定于毒物的剂量、接触时限、脂溶性和皮肤的部位。 消化道吸收:毒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 生产性毒物在体内的过程 分布:主要经淋巴和血液系统分布到全身。 蓄积:分布常表现为相对集中的形式,当蓄积部位与靶器官一致时,易发生慢性中毒。人体化学贮存库主要有:血浆蛋白、脂肪、骨骼。 生物转化:生物解毒、生物活化 排泄:化学物在排出的过程中,可能对排泄器官造成继发性损害,如肾排出铅、汞、隔等,可致肾近曲小管损害。 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 毒物因素: 毒性 毒物的理化性质 中毒途径 浓度、剂量及作用时间 毒物的联合作用 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影响毒物作用的因素 机体状态 营养和健康状况 年龄与性别 习惯性和敏感性 其他机体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温度、湿度等)。 职业中毒的表现形式 急性职业中毒:通常指在一次或一个工作日内接触生产中有害因素而发病,常为高浓度、短时间的接触。 慢性职业中毒:长期受到有害因素的影响所致,常为低浓度、长期的接触。 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工龄一般在一个月内发病。 职业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铅、锰、正己烷等。 呼吸系统:刺激性气体,砷、铬还可引起肺部肿瘤。 血液系统:苯、三硝基甲苯、一氧化碳等。 消化系统:四氯化碳、氯仿、砷化氢、汞等。 循环系统:如镍影响心肌氧化与能量代谢。 生殖系统:铅使男性睾丸精子异常,女性月经异常。 泌尿系统:中毒性肾病。 皮肤:皮炎、肿瘤等。 其他:角膜坏死、视神经炎、骨骼改变等。 有毒物品分类 按照有毒物品产生的职业中毒危害程度,有毒物品分为一般有毒物品和高毒物品。 国家对作业场所使用高毒物品实行特殊管理。 高毒物品目录(2003年版) 工作场所常见的高毒物品 氯 苯 氟化氢(氢氟酸) 联氨 甲醛 硫化氢 氨 锰及其化合物 铅:尘 / 烟 氰化氢和氰化物(按CN计) 砷及其无机化合物 石棉总尘/纤维 一氧化碳 高毒物品危害特性 举例: 氯 与高毒物品相关的职业卫生标准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 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信息指南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救援人员的躯体防护 化学品事故救援事例 事故经过:某化工厂电解车间液氯工段2号氯计槽出口阀门于晚19点突然意外破裂。泄漏液氯1t左右,持续时间约75分钟。当时气温22.8℃,风向西北,风速3m/s,泄漏的液氯迅速气化,随风向东南扩散。污染带呈扇形分布,纵深1500m左右,宽度约200-500m。污染区内部分树木落叶,厂区前的树叶变焦黄。部分工作人员、居民和过往行人400余人受到危害。其中108人住院治疗,门诊死亡1人。 现场处理:指挥人员立于泄漏源上风向,使用防毒面具或湿毛巾遮住口鼻。抢修人员佩戴的防护面具时效甚短,基本无防护作用,后来借来氧气呼吸器才勉强坚持。救援人员穿消防衣靴,皮肤防护效果不好,有6人发生部分皮肤化学性灼伤。 (1)现场现状评估 通过询问和观察,确认泄漏物质为氯气,属于大量泄漏。 (2)制定现场管制区域 根据ERG22004,晚间大量氯气泄漏的初始隔离距离为240m,防护距离为7.4km,制定现场管制区域。以泄漏点为圆心,周围半径240m范围内的区域为热区,热区外半径7.4km 范围内的区域为暖区。热区和暖区要设计警示标志,严禁与应急无关的人员进入。 (3)确定应急人员个体防护等级 氯气是剧毒气体,严重危害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