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埃及神祇
Hefei University
关于古埃及神祇论文
专业班级: 11建筑学
姓 名: 王坤
学 号: 1101081029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神话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因素和基本成分”,“神话属于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文化和精神阶段。”在世界文学中,埃及神话是最古老、最具原生态的神话之一,它展现出一个与近现代文明世界迥异的前理性、前哲学的精神世界。欲了解埃及神话的底蕴,首先得了解作为其背景的埃及农业文明模式——“绿州文化”。古埃及实际上是一个极为闭塞的农业国,处于大海和沙漠的包围之中。它“北濒地中海,东临红海,沙漠占全国面积的90%左右,气候干旱炎热。全国99%的人口集中在尼罗河两岸、苏伊士地峡区和沙漠中的少数绿洲上。”今埃及虽地处亚、非、欧交通要冲,但古代苏伊士运河尚未开掘,它北部的地中海和东边的红海在航海业尚不发达的时代有如天然屏障,同时,还常有来自撒哈拉沙漠的干热的“五旬风”为害,唯有今开罗以北的尼罗河三角洲(约2.4万平方公里)较为肥沃。因此,以尼罗河流域为摇篮的古埃及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绿洲文化。
一、欲了解埃及神话的底蕴,首先得了解作为其背景的埃及农业文明模式—“绿州文化”。古埃及实际上是一个极为闭塞的农业国,处于大海和沙漠的包围之中。它“北濒地中海,东临红海,沙漠占全国面积的90%左右,气候干早炎热。全国99%的人口集中在尼罗河两岸、苏伊士地峡区和沙漠中的少数绿洲上。’今埃及虽地处亚、非、欧交通要冲,但古代苏伊士运河尚未开掘,它北部的地中海和东边的红海在航海业尚不发达的时代有如天然屏障,同时,还常有来自撒哈拉沙漠的干热的“五旬风”为害,唯有今开罗以北的尼罗河三角洲(约2.4万平方公里)较为肥沃。因此,以尼罗河流域为摇篮的古埃及文化是一种典型的绿洲文化。尽管埃及文明是上古世界高度发达的东方文明的代表之一,但与稍后的西方文明的活力与发展相比较,却表现出令人吃惊的惰性和闭锁性。西方学者指出:古埃及人曾长期过着与古代世界其它部分相隔离的生活。虽然埃及在其历史的初始阶段曾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有所联系,但此后基本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直至公元前1700年左右亚洲海克索斯人侵入埃及并建立异族统治为止。在这一千多年(约3000-1700 B. C.)漫长的历史期间,巴比伦人、叙利亚人、犹太人的神话、象征和思想观念辗转相传,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成为近东诸民族互相交流的工具,而埃及的神话、象征和象形文字从未在埃及境外流布。古埃及文明的固定模式通常被解释为以水利灌溉为特征的稳定的农业系统,这种模式约在旧王国时期(约2686-2181 B. C.)形成,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甚至在公元4、5世纪时阪依基督教、尔后又转向伊斯兰教也未能使其有所改变。“现代埃及农民象他们4000年前的祖先一样耕作,用一样的工具。在其他很多方面,诸如音乐、幽默感、民俗、饮食习惯、节庆以及对长辈和后代的态度等等,也同样缺乏变化。正是这种文化与地理的“疏离”(isola-tion),使古埃及文明(包括神话)保持着极为古朴的原生状态,使其在与其他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相比较时成为极好的参照系统。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484--430 B. C.)在其多卷巨著《历史》中曾讽刺性地指出“埃及的力量在于它稳如泰山”。他这样说是因为他知道,他所评价的是一个固步自封、日渐衰亡的文化。而希罗多德自己身处的希腊文化正值黄金时代,在当时生气勃勃,广泛而有效地吸收苏美尔、巴比伦、埃及、亚述诸文明的成果,表现出进取与创造的精神,并在日后成为西方文明的主流。雅斯贝斯或许是出于类似的观点,把埃及文明视为原生态的古代高度文明的代表之一,却又将它排斥在“文明的第一枢轴时代”之外,即认为在公元前800-200年间,已趋没落的埃及文明己无法与当时生机盎然的希腊、希伯来、中国、印度四大文明轴心国相比肩,也没有涌现出亚里士多德、耶稣、孔子、佛陀之类的思想巨擎或精神导师。
二、一般而言,“当我们谈及古埃及时,想到的不是亘古不变的农业世界,而是法老和祭司,文书与艺术家”。德国学者库明斯在其《古埃及的神只与象征》一书中将政治史与精神史视为埃及文明发展的两个基本构成因子,将它们的关系按编年史的顺序列简表如下:【日期】:前王朝时期(公元前第5至第4千年代)【政治史】:5000--4000 B. C 新石器时期;4000-3000 B. C.新石器末期上埃及游牧部落与下埃及农耕部落互相抗衡【文化与宗教史】:图腾崇拜;地域神以植物和动物的形式出现;母亲(系)女神崇拜;新石器时期的几何图形装饰物【日期】:上古时期(约3100--2686 B.C)【政治史】: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