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集部分.doc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集部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集部分

目 录 1 课堂教学:源于学生,重在教师 2 2 一道课本例题的应用价值 8 3 高考复习 贵在教材探究 12 4 不同底数的指数函数增长快慢的再探讨 18 5 利用GeoGebra探索一种新曲线 22 6 先学后教,师生互动 26 7一道课本例题的探究历程 30 8也谈一个例题的教学 34 9一个月考错题引起的思考 37 10关于四边形的两个定理的向量法证明 41 11对2011年安徽高考数学卷第10题的欣赏与探究 43 12创编函数类题目要警惕对的限制 47 13对比人教版谈北师版立体几何部分的缺漏 52 14 2014年安徽高考立体几何的解题分析与教学思考 54 15 对一道数学竞赛题的探究与应用 59 16一道2013年数学竞赛题的解题历程 64 17用数学竞赛方法解高考数列题 68 18基于非下采样Contourlet变换与TV模型混合图像去噪算法 74 19 一个颇受争议的选择引题的思考 81 20 2014年安徽高考解析几何的解题分析与推广 82 21 2014年安徽卷理科压轴题的试题分析与教学启示 87 22 2014年高考数学江西卷理科第15题多解赏析 93 23一道三角函数错题引发的思考 98 24圆锥曲线切线的若干性质 102 25收放有度演绎精彩课堂 109 26 GeoGebra在曲线作图中的应用 114 1 课堂教学:源于学生,重在教师 ——“将课堂交给学生”之我见 高 浩(安徽省涡阳县第四中学) 贵刊2013年第12期登载了《我们不是课堂“神话”的缔造者---“将课堂交给学生”之我见》一文(以下简称文[1]),该文结合2013年第10期《启发思维重于诱导结果》(以下简称文[2])针对“将课堂交给学生”的话题展开深入而有效的论述.文[2]基于新课程理念从评课者的视角评价公开课,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思维;文[1]则从一线教师的视角批驳“将课堂交给学生”的“激进”,阐述真实、现实的常态课.笔者认为“将课堂交给学生”应是在承认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另外,“将课堂交给学生”应因课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措施,绝不可一概而论.比如,概念课一般不能“将课堂交给学生”,但是,复习课、习题课等可以“交给学生”. 对于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仅供大家参考. 1 课堂教学:源于学生 1.1“将课堂交给学生”不是“神话” 文[1]把“将课堂交给学生”理解为“完全不用教师费心费力,也不依赖教材,教师应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学生依靠自身的努力,就完成数学课题的研究”,如此理解是片面的.认为“将课堂交给学生”是不可能实现的“神话”.叶澜教授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数学教学要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比如复习课、习题课,为引导学生回归教材,可让学生画出章节网络结构图、树形图等思维导图,然后小组讨论预习案、合作交流、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检测提高、总结收获,学生不仅展示解题的思路,而且暴露解题思维障碍,学生的活跃思维往往超出教师定势的范围,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学生互动交流,产生有价值的课堂生成,使课堂变得更精彩、更有效. 近年来诸多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课堂实验,如山东昌乐二中“271”课堂模式,上海段力佩和张人利老师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做做”,南通李庾南老师的“自学、议论、引导”,山东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 等,基本上可以归属于“以学为主”这样一个范围.这些经验和实验给我们在教学上很大启发和教益.这些现象也说明“将课堂交给学生”的话题是有生命力的,它不是“神话”. 1.2 学生不是“醉人” 文[1]中提到“教学犹如扶醉人走路”,笔者认为将课堂上活生生的学生比喻为“醉人”欠妥.现实是只要教师启发学生,给学生动力,学生就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潜力. 学生不仅不是“醉人”,反而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如:我们推导等比数列前项和教学过程中,就有学生使用定义推导.即:有,得,即,从而得到:.或者直接用定义:每个式子两边累加一样得到. 文[1]认为让学生“从无到有地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和目标,再探寻研究思路和方法”会“茫然四顾,举步维艰”.但是课堂上学生就能提出并解决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标准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积极创造机会鼓励学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