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第四纪报告打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质第四纪报告打印

西安科技大学 必 修 课 论 文 冰臼与壶穴的争议 学科专业 地质工程1001班 姓 名 汤 廉 超 学 号 1009040119 摘 要 本文通过将冰臼说与壶穴说对比分析,进行了一个全面综合的论述,主要对其学说形成原因及理论依据进行了介绍,详细的分析了两种学说的争议点,并给予了解答。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大量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论证了冰臼说的的正确性。 关键字:冰臼、壶穴、冰川作用、河流作用、剥蚀、侵蚀 0 引言 第四纪冰川研究所的研究员韩同林韩教授在家乡旅游时意外的发现,对中国地质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发现证明了中国东部中低部地区存在古冰川作用,发生过古冰川运动。而在此之前,从未有过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中国东部中低部地区曾经出现过古冰川作用。而他发现的东西则是古冰川作用的直接产物——冰臼。冰臼的发现以及其周围U型谷、刃脊、角峰等冰川剥蚀作用形成地貌的出现,有力的证明了当地河北丰宁发生过古冰川作用。针对与韩教授所提出来的冰臼学说,有些学者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该处的穴状微地貌为壶穴,是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而非冰川作用。因此一场学说争议便由此而产生了,而本文也将对这两种学说进行综合全面的论述。冰臼的传统定义[1]为在古冰川作用范围内,冰川内或冰川下的急流冰水,携带石块快速旋转。冲击,使下覆的岩层产生漩涡状的凹坑,而韩教授通过大量的实验与分析对冰臼赋予了一个新的定义,将在下文尽心介绍。 1 冰臼说 1.1 冰臼及其分类 韩教授通过大量的研究对冰臼进行了新的定义,冰臼[1]是指冰川融水携带冰碎屑、岩屑物质,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强烈冲击和研磨作用形成的似我国古代用于舂米的石臼,故称之为冰臼。大多数的冰臼其特征为口小肚大,多呈圆形,近圆形,底部较平坦。根据冰臼的分布将其分为山顶冰臼或山脊冰臼,山谷冰臼或河谷冰臼。山顶冰臼多分布于山峰上,如韩教授所发现的河北丰宁佛珠洞山顶冰臼、以及后来陆续发现的内蒙巴林左旗平顶山冰臼群[5]、秦皇岛祖山冰臼群。山谷冰臼则多分布于河流中,如海南罗平村南圣河冰臼群、重庆市黄瓜山长滩河冰臼群、四川夹江县吴场镇冰臼群。还有一些由于冰川作用将大型砾石搬运到谷底形成的漂砾冰臼,如广西揭西石肚溪茶煨炉状的漂砾冰臼、广东饶平青岚河中巨大的蛤蟆石冰臼。 图1.1 广东仁化丹霞山飞花水瀑布圆形河谷冰臼[1] 图1.2 河北丰宁佛珠洞山顶冰臼 图1.3 广西揭西石肚溪茶煨炉状的漂砾冰臼 图1.4 广东饶平青岚河中巨大的蛤蟆石冰臼 1.2 理论依据 起初韩教授在河北丰宁佛珠洞山顶的天露池上发现了一个花岗岩块,在其上有一个穴状微地貌,他无法确定这到底是什么以及是如何形成的,于是他通过分析首先排除了差异性风化的作用,由于风化作用产生在结构或成分上不同于母岩的表层物质,因为此处的花岗岩表面成分均一,无其他岩石成分在其中,因此不具备风化作用的条件,顾可排除。其次韩教授也排除了河流的侵蚀作用,由于其位于山脊上,集水面积有限,无法形成流水作用,并且其方向近于水平无法产生垂直向下的河流冲击,故也可排除。则最后韩教授通过对周围地貌的观察,将此处的穴状微地貌的形成原因归于冰川作用[1],同时暂时将其命名为冰臼。随后韩教授又带其研究成果,走访多名有关专家学者,如我国著名冰川学家孔殿卿院士、曹照垣、吴锡浩、段万倜研究员等,还在天津请教了原地矿部第四纪顾问周幕林教授。他们一致认为河北丰宁喇嘛山发现的冰臼群是古冰川作用的直接产物,是古冰川运动存在的有力证据。证明了中国东部中低部曾出现过古冰川作用。 2 壶穴说 2.1 壶穴 对与分布在河流中的冰臼,有些学者对其提出了质疑,认为在河流中的穴状地貌应该为壶穴,即是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的。而壶穴[2]-[3]的定义为由于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石河床形成的近壶形的凹坑,由于水流中携带的砾石对坑穴的侧壁进行不断刮擦,使得坑穴壁光滑如镜,其形似井,地貌学上称之为壶穴。其特征为口小、肚大、底平,壶壁光滑。 2.2 理论依据 多数这些穴状地貌分布于河流中,而该地区年降雨量较为多,这就保证了该区现代河流具有丰沛的水量和充足的水动力资源,为河床中壶穴的形成创造了前提条件,由于是急流旋涡产生的,因此应该为壶穴。其次在穴状地貌的内壁和砾石表面并无冰川擦痕[4],无法证明该地貌是冰川作用所产生的,因此为河流作用的产物。并且冰川的形成存在于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而广东并无两高[6],又怎能形成冰臼呢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