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徐灿词风成因浅探.doc
徐灿词风成因浅探
摘要:作为一名女性词人,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徐灿在词风上基本继承婉约一派的遗风,在内容上,却注重进一步开发历史现实题材,抒发家国之感,倍显苍凉浑厚。徐氏之词婉约之中透露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清幽沉郁之风。本文拟从归隐、清初文学环境等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学内部发展以及徐氏自身等因素来浅探其词风成因。
关键词:归隐 清初文学环境 家国之感 文学内部发展 清幽沉郁词风
根据程郁缀《徐灿词新释辑评》,徐灿有词集《拙政园诗馀》,其中共收录其词99首,所用词调共46调。从创作形式来看,小令、中调、长调其都有所涉及,但比较明显的是,词人比较偏爱小令和中调的词体创作形式。从内容上来看,女词人继承了婉约词派的衣钵,深谙婉约词风的精髓,创作了不少以闺阁题材为主的作品;另一方面,女词人又有所突破――其不囤于婉约一派的温柔缠绵。兼具大江东去的豪放,悲慨苍凉,历来让词评家耳目一新。
家庭环境的巨变和江山易代带给词人的强烈冲击是造成词人词风转变和最后成型的主要外部因素。
首先,归隐对其词风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亲身经历的家庭的盛衰骤变和国破家亡的悲感凄凉以及现实中的满目疮痍让一个典型的封建社会的弱女子对于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只剩下付诸语言文字上的爱莫能助之心。面临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几为现实的残酷所泯灭,被逼无奈,词人选择了心系自然、与世无争,投归无羁无绊的近于逍遥的精神世界。
据邓红梅《女性词人研究》,归隐思想的种子早已播在了徐氏的心灵深处。其《女性词人研究》一书在谈到徐氏归隐心理因素时就指出了,“明代晚期与丈夫范允临同隐于苏州天平山的徐嫒(小淑)的隐居生活对她的潜在影响”。可见,从一开始到最终结局,隐居思绪表现于徐氏作品并非偶然,而这种隐居情愫也确实是徐氏在当时的环境下所衷心而非伪心追求的,它让女词人有了一颗钟情自然的无为词心。
与世无争的归隐情感在徐氏作品屡有表露,也影响着徐氏清幽词风的形成。所谓“清”,是指徐氏之词的雅洁新丽;所谓“幽”,是指其词的隐晦质实的特点。这里的“清”更多的是指在徐氏词体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往往给人一种清爽怡人的感觉,而这些意象绝大多数又是来源于自然界的。但是,这些意象又富含表意上的不惟一性,而这就造成了徐氏词体文学作品的隐晦质实的特点。《女性词人研究》一书谈及此特色时,认为这些意象都采取了“‘双层结构’的安排”,“显示出一种‘隐喻’的色彩”。作品意象的不露锋芒和柔和性以及表意上的深邃性已经为归隐对其词风之影响作出了最好的注脚。
在徐氏的词体文学创作中,女词人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寄托在了诸如现实生活中的大自然意象这样的载体上,用大自然的纯情与美丽向世人呈现自己清澈明丽而又带有些许凄美的心灵历程。如其代表作《唐多令?感怀》。兹录全词如下:
玉笛遴清秋,红蕉露来收。晚香残、莫倚高楼。寒月羁人同是客,偏伴我,住幽州。
小院入边愁,金戈满旧游。问五湖、那有偏舟。梦里江声和泪咽,何不向,故园流。
据《辑评》一书称,“这是词人滞留幽州是写的一首思乡感怀诗。”综观全词,思乡确实是作者想要表大的一个主旨,但是词人同时也另有感怀――“问五湖、那有偏舟”,在笔者看来,这其中也不是没有流露出作者遭遇现实挫折而意欲寄身江河的归隐旨趣的。“今人钱仲联选注《清词三百首》评日:‘这首词,通过秋日留滞幽州时的思乡心情。扩展到对国事的忧伤。时陈之遴处在贬谪回京的忧危处境,故有‘晚香残,莫倚高楼’的警惕语。下片实写边愁金戈,慨叹负罪之身,无缘归隐吴门。结尾声泪俱下,尺幅有千里之势。”至于这首词的具体写作时间已经无从确考,但是,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情和志,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把握和推测出来的。笔者认为,词人之所以用“感怀”而非用“思乡”来作为题目,这就已经标明了作者想要通过此词向世人传达的信息并非只局限在“思乡”一题了,其他的信息也被包含在了其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这除却?思乡”之外的内容,可能更是作者所欲言而又未能明言的。世事的巨变和眼前的满目疮痍确实揪起了词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使词人的这种思乡之情至浓至极,哀婉悲鸣,然现实的一切和自身的遭际让词人更加清醒和理智――她对“故园”的至浓至极的情意和难以抛舍的牵挂无以释怀。无以解脱,只好将此释归自然,以自然来稀释她的那种因现实和思乡而产生的凄哀的困惑和失望。笔者认为,词人写“思乡”是虚,表“归隐”才是实。
归隐倾向在其与其夫陈之遴之间关于政治理想的分歧当中也得到了清楚的表现。徐灿之夫陈之遴所在之陈氏是晚明时期海宁的望族。据朱尔迈《桑阁集李夫人竹笑轩续集序》云:“吾邑僻处海滨,文章甲第相望,不名一家。自数十年来,推最盛者:日陈氏,日葛氏。”特殊的门第环境和先天的优越感,促使着陈氏一生一心衷于仕进功名,既使是在朱明王朝被满清异族统治者颠覆、普天之下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