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小学师生关系.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师生关系

不要以为只有在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讲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马卡连柯 教师的不良行为影响师生关系的建构 1.滥用惩罚 2.双重标准 3.冷漠疏远 4.态度粗暴 5.心理伤害 (二)新型(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 时代背景的特殊性: 米德的代沟理论 前喻文化:晚辈主要向前辈学习 并喻文化:长辈与晚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之间 后喻文化:长辈主要向晚辈学习 (二)(新型)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 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构 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读懂你的学生—— 读懂学生的特点 读懂学生的基础 读懂学生的需要 读懂学生的思路 读懂学生的错误 读懂学生的情感 ————钱守旺 —— 案例评点 * * * 第七章 小学师生关系 有一位著名的节目主持人,在一个谈话节目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一架飞机满载乘客,飞行途中没油了,可飞机上只有一个降落伞,他问参与做节目的孩子,你看这伞给谁用?孩子几乎不假思索回答:“给我自己用”。这时,台下一片骚动,很多观众想:多么自私的孩子啊?可是主持人没有急于下定义,而是蹲下来,耐心地问孩子“为什么呢?”孩子满脸泪水,清晰地说道:“我要跳下去,找到油后,回来救飞机上所有的人”。? 案例:启发 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卢梭 点评 一、儿童是谁 (一)多学科视野解读儿童 哲学视角:人的价值、尊严等(西方人性论、认识论等) 心理学:遗传与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成熟与人的发展;发展的年龄阶段和年龄特征;个别差异的研究 社会学:人的社会化和教育的丰富关系 教育学:人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个人的发展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社会学的视角:群体的视角 教育的视角:具有主体能动性 学习资源: 纪录片:《幼儿园》 《人间童话》 《人间有大爱》(台湾) 二、做一名幸福的小学教师 二、小学教师 (一)过去的小学教师 “在当时的杭州师范,先生的人格和学问通知了我们的感情,折服了我们的心。他博学多能,其国文比国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历史比历史先生更高,其常识比博物先生更高,又是书法、金石专家,中国话剧的鼻祖。他不只专教音乐、图画,他是拿别的学问为背景而教音乐图画的。” ——丰子恺评点老师李叔同 点评 作为小学教师的叶圣陶 叶圣陶教授“修身课”。在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 1912年6月10日的修身课,讲“独立性质”,他为学生讲鲁滨逊漂流孤岛的故事,学生们闻所未闻,“笑口咸开”; 1912年6月20日讲“戒迷信”,他用亲身体验讲迷信的虚妄与危害,但这些出生农村、深受家庭影响的学生们仍半信半疑,叶圣陶慨叹:习惯对人来说影响是深刻的 ,破除迷信真是一件长期而艰难的工作; 1914年1月8日修身课,他讲了在一次“沉舟之难”中,一个男孩为救一个女孩而献身的故事,学生们“情趣斐然,可生爱意慈心”; 1914年2月16日,他讲了美国总统林肯的人生轶事,学生们听了“心生景仰之情”。 “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的”。 ——雷夫 现在的老师 (二)教师的学生观 当 儿童带着全部的丰富性与独特性进入到教育之中后,就成为“学生”:一个需要学习、以学习为主要活动形态的儿童。作为教师,需要直面当代儿童的生存状态,研究如何在真实的环境中促进学生成长;需要反思、重建自己的学生观,以合理的学生观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即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 ——苏霍姆林斯基 学生观—— 主动性: 潜在性: 差异性: 案例分析:于永正执教《草》案例 师:小朋友,回到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