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平衡之道养生之机
平衡之道 养生之机 广东省中医院 杨志敏 《广韵》:平者,正也。 衡者,有平衡和权衡之义。 平衡:衡器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 两物齐平如衡 养生 也称“摄生”、“道生”,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其目的是为了身体健康,延缓人体衰老,延长人类寿命。 古代的养生总则 管子:“凡人之生也,必以平正,所以失之必以喜怒忧患。平正擅胸,论治在心,此以长寿。” 吕氏春秋:“凡生长也,顺之也。” 十问:“君若欲寿,则顺察天地之道,而行之以身。”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度百岁乃去。” 《内经》中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医学模式,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身心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 《灵枢·本神》所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养生与平衡 人与自然的平衡 人与社会的平衡 人体阴阳的平衡 人身脏腑的平衡 气血经络的平衡 人与自然的平衡 ——天人相应 顺应自然,季节调摄 《素问·金匮真言论》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逆之则伤肝, ……”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 ……”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 ….去寒就温,无泄皮肤,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 ” 《抱朴子·极言》中说:“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不露卧星下,不眠中见肩,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 《养老奉亲书》中提示炎夏纳凉需要注意“夏月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纳凉,以防贼风中人”; 明代医家万全在《养生四要》中强调保护肺气,说:“背宜常暖,暖则肺气不伤” 日夜调摄 在一日之中,清晨和傍晚是气温变化较大之时,也是人体阳气开始发生和潜藏之际,所以应当加强调理和保护,以避免受邪发病。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朝则人气始生。”为了资助阳气地发生,清晨宜多去户外活动,吐故纳新,导引肢体,舒展筋骨,流通气血,旺盛生机。 傍晚日落,阳气开始潜藏,卫外能力减弱,要注意防寒保暖,减少活动,避免风寒、雾露之气的侵袭。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 饮食方面的摄养 在饮食方面的摄养,应做到春夏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还要顺应四时气象调养五脏之气, 顺应春季阳气的生发以舒肝气 顺应夏季阳气的旺盛以养心气 顺应秋季阳气的收藏以养肺气 顺应冬季阳气的闭藏以养肾气 维护人和自然的统一,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古人根据五脏配四时的原理提出了四季食忌。 《寿亲养老新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四季饮食宜忌:“春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当夏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气;当秋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当冬之时,其饮食之味,宜减咸而增苦,以养心气”。 《老老恒言?饮食》说:“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微;否则,极易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曰少食以安脾也。” 清代养生家丁其誉在《寿世秘典》中总结出饮食防病的六宁六毋,分别是“宁少毋多,宁饥毋饱,宁迟毋速,宁热毋冷,宁零毋顿,宁软毋硬,此六者调理脾胃之要法”,系统地总结了在饮食中调理脾胃的法则。 人与社会的平衡 现代社会,紧张的工作,巨大的压力,都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是人类益寿延年的障碍。而人作为社会的主体,不可能割断与社会的各种关系,这就要求人类通过不断的自我调适与所处的社会环境达到平衡。 《灵枢·本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 《孟子·尽心下》:“养心莫善于寡欲” ,这种关于精神调摄的原则。养生首先要重视精神调摄,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物质欲望。 《太上老君养生诀?养生真诀》中说: “善摄生者,要先除六害,然后可以保性命延驻百年。何者是也?一者薄名利,二者禁声色,三者廉货财,四者损滋味,五者除佞妄,六者去妒忌”。 人与社会的平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