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的人生精神先秦大儒孟子以孔子学说的正统继承人自居,在孔子仁学或礼学的基础上发展了以“仁义”为核心的思想学说,并为宣扬和践行这种思想学说而身体力行,奔走呼号。透过《孟子》一书阐述的思想学说和孟子的实际人生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几种来源深厚、影响深远的人生精神:自承先贤,身任天下;民生为本,仁爱为怀;尊德乐义,以义待利;崇义尚道,舍生取义;忧患以生,自强不息;修心养性,自善其身。一、自承先贤,身任天下 孟子和孔子一样,奉行的是厚古薄今、崇古尚贤的社会历史观,他认为:尧舜之后,圣人之道就衰败,于是社会动荡,民生悲苦,社会从原有的和谐、美好的有序社会堕落为现有的混乱、悲惨的无序社会。而要挽救这种无序的社会,要恢复尧舜时的盛世之景,则只有实行“仁义”这一圣人之道。他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滕文公下》)他斥责杨朱和墨子的思想主张是充塞仁义的诬民之邪说,宣称要象大禹治水防洪平天下,周公兼狄驱兽安百姓,孔子著《春秋》明大义一样,出来端正人心,灭除邪说,反对各种偏激而错误的行为和言论,从而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等三位先贤的崇高事业。 孔子曾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又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孟子象孔子一样,“自任以天下之重”(《万章下》),身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人生抱负。他说:“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公孙丑下》)他甚至还以救世者的姿态慷慨地宣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实际上他也是这样做的:孟子大约自四十三岁起就奔走于邹、齐、鲁、宋、梁、滕等国之间,“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腾文公下》),不断向诸侯王公宣扬自己的仁义学说,直至七十余岁止而返,所谓“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尽管孟子的思想主张与战国时代征战攻伐、崇尚强力的历史趋势不相吻合——“迂远而阔于事情”(《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但孟子这种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却是值得称道的。 ? ?这种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是儒家人文精神最根本的内容之一。它蕴含着这样一种人生理念:人活着就应该象先前贤达人士一样,把为天下人谋福祉当作自己人生的崇高使命和不懈追求。“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是后人对这种身任天下之人生理念的绝好解释。孟子这种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也大致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德政合一之倾向和泛道德主义之倾向,并造就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主流性的人生价值取向——治国平天下,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具体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二、民生为本,仁爱为怀 孟子的“仁义”学说基本上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这种伦理政治学说渗透进了孟子以民生为本,以仁爱为怀的一种不渝之人生精神。孟子首先积极肯定了人民生活需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然后坚持政治统治、国家管理要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要以天下人民的生存生活为念,对百姓要体民心、察民情、以民为本、以民生为本,修行仁德,实现仁政。他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又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孟子认为,如果对黎民百姓做到“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梁惠王下》),然而还不能一统天下和安定天下的,从来都没有。本着民生为本、仁爱为怀的精神,他甚至敢于说出那种在那个时代可谓大逆不道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梁惠王下》) 孟子的伦理政治观固然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倾向,有幻想通过仁政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思维之幼稚性。但孟子这种以民生为本,以仁爱为怀的人生精神,却无疑是一种进步的人生价值取向。尽管孟子这种民生为本、仁爱为怀的思想和精神上升到政治层面就成了中国专制社会的民本思想和民本精神,并且与官本位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相对应;但从非政治层面来说,以人的生命为本,以人的生存生计为本,对人仁爱,如孔子说的那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那也是值得现代社会去大力提倡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