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破译松茸基因组.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本破译松茸基因组 ?? ?日本从事基因工程学研究和食品开发的宝生物公司12月13日宣布完成松茸基因组测序工作,这是世界范围内首次完成食用菌类基因组测序。 ?? ?? ?据《日本经济新闻》12月14日报道,宝生物公司研究人员自今年5月开始以京都产的松茸为对象,破译了松茸约1.6亿个碱基对,收集了至少相当于基因组80%的数据,然后根据这些数据确定了松茸约9000个基因。 ?? ?? ?今后一到两年内,研究人员计划研究对松茸的香味发挥作用的具体基因,开展与生产松茸相关的研究。研究人员说,确定在松茸中发挥重要功能的基因之后,他们将申请专利,然后研究适宜松茸生长的温度、湿度等。预计数年之后,松茸有可能实现大规模人工栽培。 ??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纳入国家规划研究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9日电 《2005中国科普报告》29日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2004年我国科普工作高度重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并将其纳入了国家规划研究。 ????《2005中国科普报告》是中国科普研究所连续发布的第四本年度科普报告。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居云峰介绍,2004年国家组织开展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中将“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专题列入其中,这是国家首次支持的专项战略性科普研究。 ????《2005中国科普报告》评选出了2004年五个重大科普事件和十个大型科普活动。这五个重大科普事件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创新文化与科学普及研究”专题完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制定工作稳步推进、我国首次举办科学发展观科普展、具有国际标准的新北京天文馆开馆、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搭建高层次科普平台。十个大型科普活动包括胡锦涛总书记参观中国科技馆、全国科技活动周、中科院首届“北京公众科学日”等。 ?? ?? ??(稿件来源:科技日报) ?? ?中国科学院院士秦伯益:应试教育与应试科研抹煞创新能力 ????日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原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指出,“应试教育—应试科研”体系抹煞了创新。 ????应试教育错不在“考”而在“统” ????“很多成功者必备的能力,现代的应试教育提供不了。”秦伯益一口气数出了6种能力:捕捉机遇的能力、自我定位的能力、环境适应的能力、扬长避短的能力、各种表达能力、人际合作能力。“这些能力对人的发展比考试的分数更重要。” ????秦伯益说,现在有两千多个行业,人才的需求非常个性化;而人和人本来也不是一样的,需要承认个性差别、允许个性发展。而现在的学校却是批量培养学生,无法做到个性教育。 ????秦伯益认为,应试教育的主要带动因素是高考的统一招生。“‘考’并没错,错在‘统’。考卷统一了,辅导教材统一了,大学的教材统一了,学生的教育大纲、老师的教育大纲都统一了,全部统一了,也就没有了个性。社会需要个性,学校却在培养共性。”他认为解放前各个大学自己设置考题招生,倒是更能体现学校的特色,也更便于培养学生的特色。“如果能够各个学校自己考,学生们鱼找鱼、虾找虾,就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地方。” ????从“应试教育”到“应试科研” ????由于听众大部分是中科院的研究生,秦伯益风趣地“提醒”他们,不要以为读上研究生了,就不再受“应试”之桎梏。“在座的好像觉得自由了,摆脱了应试,早着呢,你们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出来,很可能又掉进了应试科研的陷阱。” ????秦伯益认为,从应试教育到应试科研,整个体系抹煞了人们的创新能力。“应试体系允许你随便想想就做吗,不可以。”他笑谑一个国家级的成果申请下来,要“脱几层皮”,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获得一定的学术地位时,才有可能突破这种限制。但是,这个时候人的创新能力已经无法与年轻时同日而语了。 ????秦伯益坦率地说:“王选说,信息科学领域里面,55岁以上没有大的科学家。我是搞新药研究的,我想一想60岁以上,全世界(相关领域)也没有一个(大科学家)了,我绝对不是例外的一个。”他由此发出感慨:“正当年富力强时,忙于应试;等到应试过了,年龄已大,成为强弩之末,力不从心。那么,中国的科技创新靠谁去?” ????人才结构不合理不科学 ????秦伯益强调,一路应试下来,现在所谓的“人才”往往个性不足、共性有余,也直接导致了目前人才结构的很多问题。“各色人等齐全才能完成一件事,生旦净末丑配合才能唱好一台戏。”秦伯益说。 ????“特殊人才少如冀北之驹,一般人员多如辽东之豕。”他说,现在国内的人才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小”:一头缺乏帅才,将才;一头缺乏有本事的基层骨干。“中间大”:多的是徒有学历、职称、头衔的平庸之辈。“硕士、博士满天飞,求职困难;熟练技工却后继无人,高薪难求。”秦伯益还举了一个例子:

文档评论(0)

xeve23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