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9课 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一、课业类型:欣赏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江陵和武汉楚墓出土的《帛书图像》《人物御龙图》《龙凤仕女图》敦煌是境内的莫高窟也是西千佛洞的总称。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
《文苑图》韩晃 描绘了文人雅集的场景。构图疏密得当,设色淡雅,设色淡雅,笔法细劲流利,衣纹略作颤笔,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动态各异、形神兼备。
《采薇图》:画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森森然正气溢与笔端。衣纹简劲爽利,以衬托人物刚直不阿的性格。树石画法粗简,墨色湿润。
《张卿子像》:明代肖像画的代表作,画家对人物面部的刻画细腻,富有体积感,衣纹用笔简洁,人物比例适度,体态自然,栩栩如生,体现出画家非 凡的观察与表现能力。
《渔翁渔归图》:清代画家黄愼的作品,画面人物动态生动,富有生活情趣。此图为水墨大写意,水墨交融,画家以狂草入画,画风粗豪奔放,气势贯通,别具一格。
中国人物画家主张以神“君形”,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传情的面部手势而略于衣冠,详于人物活动及其顾盼呼应而略于环境描写。在人物活动与环境景物的关中国山水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比人物画晚,但它在中国绘画史上得到了突出的发展,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画法和艺术风格。
(1)、 设疑、讨论、解疑
刚才的欣赏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受,看到同学们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很想再进一步去理解山水画的内涵,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来欣赏几幅较典型的山水画作品。
(2)、图片: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南宋 佚名 《深堂琴趣图》
元代 倪瓒 《六君子》
(3)、 小组讨论抢答:这3幅在选材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这3幅画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俊伟屹立的大山、一泻千尺的飞瀑、路边淙淙溪水及山路上的驴队行旅为对象,真实的画出北方山川的壮美,使人如身临其境 。他所画的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的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壮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六君子》图是倪瓒的作品,三段式平远构图,近处有六颗树,中隔大片湖水,画上端有一叠远山,以渴笔画山石树木,山石作折带,皴间用披麻皴,树木颇具姿态,景物不多而充满深秋时的凄凉静寂气氛。画上有黄公望等人的题诗。所谓六君子也就是画中的六颗树。画家为这些树木写照,另有寓意,黄公望的题诗已点明。倪瓒的作品笔墨松秀简淡,绝少有设色者,甚至连图章也不用,画中多长诗,作楷书,力求朴素清雅,其画风在元明两代中也独具特色。
《深堂琴趣图》此画虽不知何人所作,但从画面中可看出画风严谨不苟,水墨设色兼工,皆精而不冗,洗练而有情致。画幅虽小而神气迥出,表现悠远的空间及浓郁的诗意。
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画家善于运用空白的艺术手法,称之为“以白当黑”。南宋的山水画尽管题材、场景、画面小得多了,但由于极力追求诗的意境,善于进行大胆的艺术概括,运用以少胜多 的艺术手法,作品的意境更为浓厚、鲜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美学传统的重要特色。?
中国花鸟画不是仅仅为了准确地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让我们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来欣赏几幅较典型的花鸟画作品。
《芙蓉锦鸡图》:体现了赵佶所倡导的观察物象要细致入微,写实表现要精准传神,画面构成要有诗的意蕴的美学思想。
《榴枝黄鸟图》:所绘黄鸟造型准确,富有生趣,画面渲染精妙,富彩鲜润,体现出画家对花鸟情趣的观察达到精细入微的程度,融注了宋人对自然界的独特审美情怀。
《荷花水禽图》:画面上孤石倒立,残荷斜挂,一只缩着脖子、好像瞪着白眼的水鸟孤零零地蹲在石头顶上,显得极其冷落孤僻,很像是画家的自我写照。全画笔墨简练,画中大片空白更增强了作品悲凉的气氛,正如古人所说的“无画处皆成妙境”。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中国古代绘画从原始时期的岩画、陶器绘画到山水、花鸟画、人物画高峰期的代表性作品。只有了解并积累一定的艺术知识才能真正地懂得去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一幅绘画不能单纯地看它的表象,更应该比较全面地了解画家的生平及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完成从了解美到欣赏美并最终创作美的过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