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学作品阅读之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步:由微观到宏观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即二次阅读,从局部的加强角度去把握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来印证初读对全文的感知是否正确,及时调整方向。 1.抓中心句,重点段和关键词句。 2.注意句段篇的关系。 第三步:研究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寻找文章中心,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此方法使用于理解词句含义,分析把握构思,归纳内容要点以及分析概括要点)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应根据不同文体进行思考, 1.记叙文的主旨,往往是通过写人物的形象特征,折射社会内容,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表现主旨; 2.写事的文章,往往要看作者选什么事,事情的来龙去脉,事情的意义及作者的态度等来表现主旨的。当然文中的议论、抒情是用来画龙点睛的,千万不可轻视。 3.议论文则从抓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入手,或分析论据提炼观点的主旨,往往在议论中阐明,在结论中重申。 4.说明文的主旨在于介绍的主要内容及说明的主要内容。 5.散文的主旨则从形象、意境等入手来分析概括。 一般说来,作者在文章之中,总是力图通过作品来表露自己的某种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直抒胸臆,有时间接表达;有时集中于一处说,有时分散在多处说。要善于抓住作者所提供的信息,利用试卷中的试题题干。 2007年山东卷21题 21.作者最后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意?(5分) 这道题表面看是考查的理解词句的含义,实际对词句的最深入的理解就须弄懂作者话语中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而要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就须把握文体特点,分析文中“灯”这一形象,请同学们读原文后回答。 原文语段 说到这里,我可以认为人是有灵魂的,因为我们平素看不到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时候往往会显眼,会左右我们的言行。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应该是孤绝心境的最美描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此绝灭之境,能心平气和地垂钓,是一种境界,能够不与人为伍的独钓又是一种境界,而能在绝灭孤独之中钓寒江之雪,乃是最高境界。以前老师讲课总说这是诗人失意心态的写照。其实,人难免不失意,失意时不失人格,不失风骨,不失高洁,才可独居寒冷的江峡中,成为高天银雪世界的唯一自持者。假如你在蓑笠翁的位置,会如何呢?我曾问自己。我说,我不如他,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的灯…… 答案 21.在作者看来,人生路上的孤绝(困难和艰苦)环境并不可怕,可怕门是感受不到真情和温暖,没有自我救赎的灵魂。这表达了作者对人间真情和温暖的渴望与向往,对人生信念和人格尊严的呼唤与坚守。 第五步:揣摩写作技法,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 写作技法除了大家熟悉的各种修辞手法外,还要求大家掌握的有象征、衬托、渲染、想象、联想、悬念、伏笔、照应、欲扬先抑、卒章显志等。如2007年辽宁卷18题、20题和湖南卷18题。 2007年辽宁卷18题、20题。 18、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3分) 回答此题把握作者的感情就必须解读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要不的话就有可能把感情搞反了。 20、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写“火箱”“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5分) 回答此题,把握作者的写作用意,只有把握几个名词的象征意义才能准确组织答案。 (读原文后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 答案 18题:感伤(感伤之情)→ 感动(温馨之情)→ 感奋(激昂之情) 答对1层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20题: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从而深化了主题,也使行文富于变化。 第六步:巧用有关信息如背景资料,作者、写作时间、写作动机、写作目的以及作品的有关注释等。 练习 阅读选文,完成文后题目(1999年上海卷) 不论行车或走路,总不要因为过桥而使人感到不适,或是激烈震动,或是骤然改变方向,使桥形成一个“关”。如果车在桥上走,如同在路上走一样;船在桥下过,如同河上没有桥一样,有桥恍同无桥,这种桥就算是造得真好了。对行人来说,有桥也并非坏事。能在一座桥上走走,饱览河上风光,两岸景色,岂不令人心旷神怡! 例2 这一段回答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解析 【解析】因为原文中没有现成的话可以做答案,对这个题目的解答,更须读透原文,仔细分析,作者在原文中大都是说桥应注意什么,什么样的桥就算“造得真好”,在总结时,我们应该从正面回答了,而不能用一个否定式的回答。 【答案】怎样才是造得好的桥(或“造得好的桥的标准”) 【技巧点拨】 正反对比,相互比照,分析归纳,提炼观点 有不少文章,它的观点往往是比较隐晦的。这就需要通过上下文对比两者的观点,从正面总结提炼。以本题为例,题目是有一定难度的,因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