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人为什么要在屋顶上放这些小怪兽
古人为什么要在屋顶上放这些小怪兽今天要跟大家讲的,就是上图中屋脊上的小动物就是脊兽脊兽的来历及寓意脊兽:就是中国古建筑屋脊上排排站的那些小宠物们,那么问题来了,常说的“五脊六兽”是什么?这些脊兽有哪些意义和学问呢?这要先从中国古建筑中多种多变的屋顶说起……想必大家都见过各式各样的古建筑和仿古建筑,大到故宫,小到公园里的亭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这些建筑物的屋顶形式却多种多样。还有很多样式,包括变体,这里不一一列出了,我们从建筑等级最高的庑殿顶说起。庑殿顶,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一条正脊加上四条垂脊,这就是五脊。这些小兽通常摆放在这些脊上。关于建筑上神兽的使用,清朝规定,仙人后面的走兽应为单数,按三、五、七、九排列设置,建筑等级越高,走兽的数量越多。一般建筑上是三个,两边加起来就是六个,因此,所以就叫做“五脊六兽”。交泰殿是皇后在重要节日接受朝贺的地方,有七个小兽。乾清宫,是明清两代帝王的寝宫,在脊上就排列有九个走兽,按理是最高等级。但太和殿的地位显然比乾清宫更为显赫,因此在太和殿的脊上多设了一只神兽——行什,它是能飞的猴子,可以通风报信。脊兽为十个,是最高等级。而在全中国只有故宫太和殿屋脊上的神兽可十样俱全。在太和殿的十个小兽,从前到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狎(xiá)鱼、狻猊(suānní)、獬豸(xiè zhì)、斗牛和行什(xíng shí)。太和殿的屋脊之上,在10个小兽最前面,有一个人形象,这就是骑凤仙人。仙人走兽的数量和故宫建筑的等级有关系,从字面意思看,仙人走兽主要分为骑凤仙人和走兽两部分,而每一个走兽都有自己的名字和意味。每一个小兽都有他们自己的来源及意义,并非空穴来风。仙人又称真人或冥王。据说这位仙人是齐闵王的化身,东周列国时的齐闵王,被燕将乐毅所败,仓皇出逃四处碰壁,走投无路,危急之中一只凤凰飞到眼前,齐闵王骑上凤凰渡过大河,逢凶化吉。当然在搜集素材的时候,还看到另一个版本,传说中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其关系往上爬。但才能有限,姜子牙便对他说:“你的官已升到顶了,如果再往上爬就会摔下来了”。古代的建筑师根据这个传说,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龙最喜欢四处眺望,常饰于屋檐上。凤比喻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它是一种仁鸟,是祥瑞的象征,它的出现预兆天下太平,人们生活幸福美满。狮子在佛教中为护法王,是勇猛威严的象征。《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天马、海马前者追风逐日,凌空照地,后者入海入渊,逢凶化吉,在我国古代神话中都是忠勇之兽。獬豸(xiè zhì)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忠,见人斗则不触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狎(xiá)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狻猊(suān ní)形状象狮子,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它头披长长的鬃毛,因此又名“披头”,凶猛残暴,吃虎,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传说和狎(xiá)鱼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螭,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即虬螭之类,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它是一种除祸灭灾的吉祥雨镇物。行什(xíng shí)造型象只猴子,但背有双翼,手持金刚杵有降魔功效,又因其形状很象传说中的雷公或雷震子,放在屋顶,是为了防雷。上面说了垂脊上的小兽,下面说正脊两端的小兽。宫殿建筑上的吻吻,也称“正吻”、“大吻”,是明清时期建筑屋顶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为龙头形,龙口大张咬住正脊。而在当时的南方有些地区则将之称为“鳞尾”,与大吻的做法有一些不同之处,如,尾部卷曲时不并拢,或在边缘加有许多花纹等。根据现存资料来看,吻最早出现于汉代,如,汉代的石阙、明器上就有“吻”的形象,不过,其形象与现今所能见到的明清时期的吻有很大差别。汉代的“吻”大多是用瓦当堆砌的翘起的形状,尊贵的建筑中则多用凤凰、朱雀或孔雀等。由汉代至清代,“吻”有一个不断的发展过程,并且在工艺上也是越来越精美、生动。鸱尾南北朝时期及其以后,鸱尾逐渐代替了汉代的朱雀等形象,而成为正脊脊饰的新样式。郦道元在《水经注·温泉》中就有“广兴屋宇,皆置鸱尾”的记载。鸱尾,原是一种鹞鹰。看来,这一时期的鸱尾还保留有一定的鸟的形象,也就是说,虽然它由汉代的朱雀发展而来,但是还有一些朱雀的影子。鸱(chī)吻中唐至晚唐时期,鸱尾发展演变成带有短尾的兽头,口大张,正吞着屋脊,尾部上翘而卷起,被称为鸱吻,又叫蚩吻,据明代李东阳《怀鹿堂集》记载:“龙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象。”明人认为蚩吻是龙的儿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