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代豆腐加工流程.doc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豆腐加工流程 中国人吃豆腐的历史,可谓久远。在一些古籍中,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叶子奇的《草目子》、罗颀的《物原》等著作中,都有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的记载。传说刘安为求长生不老,重金招纳方术之士,炼仙丹求寿。他们取山中泉水磨制豆汁,又用豆汁培育丹苗,没想到丹没炼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片芳香诱人、白白嫩嫩的东西。就这样发明了豆腐。 但这只是一个传说,刘安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但他是否发明了豆腐,汉代文献并未记载,连豆腐名字都未出现过。不过汉代确实有豆腐,据考古报道1960年河南密县打虎亭曾发掘出一座东汉墓,墓内出土了大量画像石,其中一块就有制豆腐图,由此可见,中国制豆腐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了。 豆腐:古称黎齐,亦叫菽乳。到五代时才有豆腐之名。 制作过程 目前关于豆腐的传统制法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云:“生大豆,又可硙为腐,食之。” 原料是选用“生大豆”,“硙”,即磨,此处作动词,即磨碎,但怎么磨却没有提到,可能是觉得没有必要提。 元代.郑允端“豆腐”诗中有“磨砻流玉乳”句, “玉乳”二字,形象地说明磨中流出来的是豆浆,这表明用来做豆腐的大豆要浸泡后就磨,磨时还要加水。这两例只讲到豆腐制作的前几道工序, 比较完整又简洁明了记载传统豆腐生产过程的是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谷部.卷25豆腐”云:“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 皆可为之。水浸, 硙碎。 滤去渣,煎成。以卤汁或山礬叶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 其生产过程是:选豆一浸豆→磨豆→滤浆→煮浆→点浆→成型,这也就是传统豆腐生产的基本过程,分述如下: 选豆:大豆是做豆腐的理想原料。春秋战国时,大豆曾被作为主食利用, 后因大 豆含有一些有害物质,如胰蛋白酶抑制素、皂角素等,人食用后容易产生腹胀、消化不良,因而限制了大豆作为主食的发展,而转入蔬饵膏馔。不过, 大豆生产还是比较普遍,因而豆腐原料十分丰富。 李时珍说“凡黑豆、黄豆及白豆、 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但他首选的还是“黑豆、 黄豆”,其实“白豆与泥豆”也是大豆,不同品种而已,蛋白质含量较之前者要低。至于“豌豆、绿豆之类”虽皆可为之,但其蛋白质含量只有20%~24%,约等于大豆蛋白质含量的一半,做豆腐未免得不偿失。 做豆 腐的大豆,以色泽光亮、子粒饱满的新大豆为好。虽然新豆、陈豆均可,但新豆做豆腐产量比陈豆要高。 浸豆:大豆的浸泡是豆腐加工中重要的工序之一。 大豆浸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豆有效成分的提取和豆腐的品质。大豆浸泡的目的,是使豆粒吸水膨胀, 有利于大豆粉碎后充分提取其中的蛋白质。一般浸泡的用水量为大豆的2.0—2.3倍, 最好不要一次加足。 浸泡的时间为5~7小时(水温15℃约泡7小时,25℃时只需泡5小时), 水中不可混入油、盐、酸、碱,泡至豆辦内部凹沟鼓平就可磨浆。不同的浸泡条件会 引起大豆内部物质及加工特性的变化,从而影响产品质量。文中止“水浸”二字, 反映出当时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可能还很有限。 磨豆:大豆经过浸泡后,蛋白质体变得松脆,还必须进行适当的机械粉碎。 古代都是用石磨来进行的,即“硙碎”。若单从蛋白质溶出角度来看,大豆破碎越彻底,蛋白质就越容易溶出,这就需要造磨的石材比较好,有足够硬度,一般是用花岗岩石磨, 也有用其他石材的,如明代有一种更高级的“紫石棱磨”,磨出来的豆浆“绝腻无滓”。可以用来磨豆浆的圆形花岗岩石磨在西汉时已使用,畜力也用于拉磨。据研究,圆形磨的诞生,最初并不是为了将粮食加工成面粉, 更有可能是为了将农作物加工成流质的浆类,而大豆十分有利于这种加工。磨豆时,必须随料定量加水,这样做有三个好处:1、流水带动大豆,在磨内起润滑作用,减轻摩擦阻力;2、石磨在运转中易发热,加水可以起冷却作用,防止大豆蛋白质的受热变性;3、可使被磨碎的大豆中的蛋白质溶离出来,形成良好的胶体。磨豆时的加水量,以泡好豆重量的2-5倍为宜。元.郑允端“豆腐”诗中所称“磨砻流玉乳”,正是磨豆加水的真实写照。 滤浆:滤浆的目的是除去豆渣,制得以蛋白质为主要分散质的溶胶体豆浆,即“滤去渣”。传统滤豆浆用的材料大都是土布,也有用绵绸的。如前打虎亭豆腐制作图3所示,一人正用布袋从缸中捞取豆渣,另一人似在配合。缸中漂着一只瓢,表明缸中装满了豆浆。左边还有一人,似乎正在指点操作。缸边一灯,灯火熊熊,说明是在晚上。从图中不难看出,当时的过滤工艺尚差,但此法操作比较简便,只要豆糊磨得适当,多滤几遍,效果也不会太差。 煮浆:过滤后的豆浆要煮沸,所以是“煎成”,大约煮的时间要稍长。这样,一些有害物质如胰蛋白酶抑制素、皂角素等就可以被破坏。通过加热,豆浆中蛋白质发生热变性,为点浆做准备。打虎亭豆腐图中并无煮浆这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eve23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