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幽默和讽刺之间——论老舍散文的语言.docVIP

幽默和讽刺之间——论老舍散文的语言.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前言:平凡却发人深思的文学语言风景线   老舍的作品,无论诗歌、散文、小说或戏剧,都反映出浓烈的现实意义。他是北京人,本是出身低下阶层的满族人,对于活在社会最低层面、终日在上层欺压和穷困的罅缝中委屈求存的贫苦大众,不但有深刻的同情,而且切身体会当中的苦楚。因此他被称为“人民艺术家”,是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作家”。1 正是由于出身低下,能设身处地地了解北京大众的生活方式、细节和态度;也能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个中的甜酸苦辣。其中最使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作品中那些粗俗而不失风趣、嘻笑却发人深思、兴味无穷的语言,例如把幽默作油抹、以黑狗的狐假虎威譬人性沉沦等,务求以平凡通俗的表达方式,把国家民族和社会最深层次、最值得忧患的文化意识展现于大众眼前。他被称之为语言大师和幽默大师2,就是因为能从不断的创作实践中,体会出普罗受众的趣味,走出健康的发展方向。更加生活化、平民化的表述,在老舍作品里不但不落俗套,而且能在反复的探索和总结后,使幽默成为温情的自我审理,讽刺洋溢出宽厚的民族寄望。老舍的文学语言是“喜剧与悲剧、讽刺与抒情的渗透、结合,获得了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3。 老舍的多篇经典,例如《二马》、《赵子曰》和《老张的哲学》等,都是他文学语言艺术取得成就和贡献的代表作,过往也有很多评论和著作分析这些名著沉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4,但老舍散文的语言研究却不算多,原因除了散文的陈述结构不像小说般严谨,表现的语言文字不及小说的直接分明之外,散文的中心思想和语意内涵,都不如小说易懂、明确,反而需要细细品味和咀嚼,才能体会个中滋味,感受潜藏于字里行间的深意。如果说小说是当眼的盆栽,形象鲜明而惹人注意,擅于向公众展示其优美姿态的话,散文就是暗藏在幽谷的野花,虽然千娇百媚却需要有心人寻幽探秘才能找到美的所在。下文就以老舍的四篇散文为例研究其中的语言,掌握他深厚的艺术底蕴和炉火纯青的表述技巧,从而内窥这位文学泰斗的思想和心灵。 讽刺和幽默——《科学救命》中语言叙述反映出的现实生活   《科学救命》发表于1933年,他从英国回来后不久,目睹中国的落后,国人的愚昧,不能讳言的是当时的中国,政治社会动荡、军阀割据;“五四”运动刚落潮,新文化思潮带来的影响虽然犹在,对五四思想的反省和批判却已经开始。在这个无论外在环境还是内在意识形态皆存在疑惑和彷徨的年代,对国家民族充满使命感的作家们,包括老舍,都在苦苦思索将来的路向。《科学救命》正反映了他对时势和现实的无力感,科学真的可以救命吗?救的又是何等模样的性命?   文章开始,老舍开宗明义地指出要发明个机器,来帮助他在不需思索的瞬间“手指一热,热到脑部,于是就立刻有个好笑话”5。原来立刻有个好笑话就可以救命,原因何在?文章后半部分,作者细细诉说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让人捧腹大笑的重要。在社交圏中:   有人请吃饭……酒过三杯,临座笑得像个蜜桃似的——请来个笑话!   在家庭生活中:   回到家,孩子们都钻了被窝,可是没睡……好吧,说个笑话。   在最重要的工作上:   到了学校,学生代表来了——先生,我们今天开联欢会,您说个笑话?   原来,笑话关系着一个人的社交、家庭和事业,似乎真的是性命攸关的事了,难怪作者要靠科学发明个制造笑话机来救他的性命,而且在文未大声疾呼:“不然,人生绝对幽默不了,而且要减寿十年。”短短的几句叙述,读者感受到时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聊和无力,当友人聚会、父子沟通和师生相处的实质和全部内容,几乎充斥着毫无意义却大受欢迎的笑话,一个国家的社会人文素质又如何有望能改进?   那么笑话又是以何种形式存在于生活当中?老舍以插科打诨、自嘲又嘲人的语言,铺述了一名教书先生生活的日程表,展现了这位教书先生亲朋戚友活灵活现的嘴脸和神态:   而有这么一两位眼死盯着咱,因为笑话听过的,所以专看咱怎么张嘴与眨巴眼……   刚一张嘴,小将军们一齐下令“不听那个臭的!”   咱的脸上笑着,别人的都哭丧着。说完了好大半天,大家想起鼓掌来,鼓得比呼吸的声音稍微大些。   从上面几段话之中,充分体现了老舍要求在语言艺术上讲求的“俗”和“白”6,以“眼睛死盯”、“张嘴与眨巴眼”来形容人的面部表情;以“臭”来暗喻过时老掉牙的笑话;以鼓掌“鼓得比呼吸的声音稍微大些”来表现听笑话的人牵强而又无可奈何的反应,这些通俗得俯拾即是的字眼,带来引人发笑却深意无限的效果。也正是他自己所说用字要找现成的活字、比喻要给予读者深刻印象、句子则须自然流白,“维持言语本来的美点,不作无谓的革新”,以及不作聊的装饰的原则。7?????? 嘻笑与悲痛之间——《鬼与狐》、《天下太平》的深切民族省思   《鬼与狐》之所以是老舍众多散文中让人印象深刻和津津乐道的一篇,很大的原因,在于写了对鬼和狐的看法背后发人深思也值得正视的文化批判。作者细

文档评论(0)

ywqa2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