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当我们看梵高展.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我们看梵高展,我们看到什么? 生前只卖出一幅画的梵高,曾希望未来自己的名字写在展览目录上,希望人们从画面上看出流动而不是静止。 生前只卖出一幅画的梵高,曾希望未来自己的名字写在展览目录上,希望人们从画面上看出流动而不是静止。如今借助鲜活生动的感映技术,“凯迪拉克·不朽的梵高”诠释了艺术与科技的碰撞。 “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笔触冷静如刀锋的毛姆如是说。村上春树后来引用并加以说明: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 以上诠释,用来形容英国学者T.J.克拉克的一场观展实验再合适不过,在洛杉矶做短期访问时,他曾经49次走进同一场画展,而整个展览只有两幅画。 克拉克非但没有看腻,反而日益着迷,维持一个多月的观展中,他每天都有新发现:画面随着变化的天气、时段、光线随时有不同呈现,他甚至能感觉图像动了起来——行人闲庭信步,骑士疾速奔驰,太阳缓缓落下,动物埋头喝水…… 他的观看记录最后写成260页的书,这位艺术史学家为画展可以如何看提供了范本——只是,对更多普通观展者而言,恐怕不是人人都具备化静止为生动的艺术眼光。 但这没有关系,克拉克神奇的观展体验,在上海“凯迪拉克·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上成为每个观众都能感受的魔幻现实——《向日葵》从墙壁生长出枝桠,《星夜》的熠熠光辉由天花板泼洒而下,加了动画效果的风车轮子在转动,列车压过地面发出和铁轨摩擦的声响,仿佛昭告着要把人们带往19世纪的梵高家乡。 光和影,美得令人心惊的巨幅画卷,伴随古典音乐流动在新天地太平湖公园占地1000多平方米、高7米的封闭式黑暗展厅里,35块高清屏幕因为参差不齐更产生了某种奇异观感,这是一种非亲至现场难以形容的视听体验。 看不到原始画作,但能看完画家的一生。 4月28日,在“凯迪拉克·不朽的梵高”展馆外,一位穿短袖衬衣和白色背心的老伯向我打听:里面有没有梵高真迹?得到否定答案,他的表情纠结极了。 一周后观展人次突破3万,网络票卖出15万张。关注度如炎热气温攀升的同时,也出现质疑声音,一家上海报纸打出“没有原作难以不朽,不见真迹如何梵高”的标题。 “不朽的梵高”由澳洲GE展览公司出品,已在不同国家20多个城市完成巡展,此次活动由凯迪拉克赞助——既不差人也不差钱,何必办一场没有真迹的画展?的确令人不解。 但一个事实是,这是人们所能看到作品数量最多的梵高画展,如果一个狂热粉丝想在有生之年看完所有原作,几乎不可能。 高产的梵高在生命最后10年创作了2000多幅作品,其中700多幅如今藏于荷兰梵高美术馆,是世界上收藏梵高作品最多的一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只有17幅。还有一些流入市场,王中军曾豪掷3.77亿元人民币将《雏菊与罂粟花》收入囊中,这些私人藏品公众很难一睹真容。 饱览梵高真迹更像一场美好愿景,并且不太可能实现,即使付出财富、跑赢时间、战胜神秘现象——已经有至少三起梵高作品褪色事件。焦虑的专家们研究许久,才发现罪魁祸首是梵高惯常使用的不稳定性涂料。这比他的真迹因安保问题在埃及失窃更让人痛惜——从创作之时便埋伏下来的“先天病灶”,目前还没有解决之道。 人们在不远的未来或将失去欣赏到这些精品的机会,受聘于梵高美术馆的亨德里克斯叹息说。 没有理由拒绝科技的拥抱。事实上,画家本人只在意人们是否看出了事物的流动本质。倾诉欲望极强的梵高对此早有说明:“当我画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发出骇人的光和热浪;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粒内部的原子正朝着最后的成熟和绽开而努力;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汁正把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为结出果实奋进……” “凯迪拉克·不朽的梵高”无疑抓住了本质,这场流动的展览没有正确打开方式。 你尽可把它看作画展,以时期划分的陈列逻辑清晰展示了画家由暗沉向明亮、由平静向癫狂的画风转变。 你也可以当成纪录片、风光片甚至文艺电影去看,跟随梵高脚步从荷兰来到法国,从阿尔勒迁往奥维尔,在风景变幻中陪着艺术家走完一生。 甚至可以只当作音乐会去听,歌剧Handels sarabande、舒伯特的Six Moments Musicaux No.3等20支和梵高近乎同时代的曲目,随着他生命乐章的起伏或舒缓或激昂。 而无论纪录片、文艺片、音乐会,哪怕是批评者所嘲讽的自带特效的PPT,每35分钟一轮的播映无需拘泥,尽可以拣一块屏幕,也可流连于多块之间,从开头、结尾或任何节点,自由观看梵高或顺叙、或倒叙、或插叙的一生。 看被误读的梵高,名字写在展览目录上。 一个主题、一个故事现场或者一个年代——关于展览可以提供多少信息,纽约惠特尼美术馆的尝试是:在举办比梵高小30岁的美国画家霍普的展览时,除了素描稿,还展示了模拟画家从纽约家中走到附近的街景视频,以揭示生活场景如何进入作品。 大英博物

文档评论(0)

pjho8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