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中考古诗赏析技法
海门实验学校初中部 陈春娟
近年的中考试卷中,诗歌赏析是必考内容之一。中考古诗鉴赏命题的基本特点是:(1)选择“浅易”的古代诗歌作为鉴赏材料。(2)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分析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可以看出,试题是从鉴赏的角度出的,但其基本的出发点是对诗歌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作一定程度的鉴赏(以鉴赏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为重点)。题材大多是唐诗中的绝句。其实,如果考生不能正确理解诗歌内容的话,那么,诗歌的赏析和鉴赏是无从谈起的。因此,把握诗歌内容,是我们揭开诗歌神秘面纱的第一步,也是举足轻重的一步。
中考诗歌涉及的题材主要有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咏怀诗、送别诗、爱国诗、思乡诗等。结合平时的诗歌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诗歌内容:
一、看清标题
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是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
例:王维《使至塞上》,看诗题,我们就能了解诗歌是诗人描写自己出使西北边塞的情景。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看诗题,我们就能了解诗歌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这是描写江南风光的一首七绝,“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2007年浙江省台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五代?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释】 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 浦:水。 滋:。散丝:指细雨,这里喻流泪。 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别泪和雨丝融成一体,仿佛看到那痛饮狂歌的情景“山中”,对李白来说,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盛开的“山花”更增添了环境的幽美,而且眼前不是“独酌无相亲”,而是“两人对酌”,对酌者又是意气相投的“幽人”(隐居的高士)。超凡脱俗随心所欲、恣情纵饮的神情,古人写诗讲究炼字,把握“诗眼”,常常成为解读诗歌的钥匙”中的“故园情”就是“诗眼”。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中的“冰心”就是“诗眼”,我们可以品读出诗人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气节,始终保持着高尚情操。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最爱”;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思亲”。
六、推敲关键词语
关键词句往往透露着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作者的情感在诗歌中的走向,值得推敲玩味。
例如陈羽《从军行》“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中的“直上”一词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从军将士一往无前的精神。
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中的“深深”、“满”、“一声”等词语就写出了盛夏小院幽静的特点。
七、要注意细节。
我国古代的诗歌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为了表现人物的精神个性和风骨气韵.追求形神俱佳的艺术效果,常会选取一些关乎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情意态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典型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比如《秋思》一诗,“行人临发又开封”剪取的就是家信即将发出时的一个细节,非常真切而细腻地表现了长年旅居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怀念关切之情。李端的《听筝》,以“时时误拂弦”的细节,传达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情态;刘禹锡的《乌衣巷》,通过“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细节,足以唤起读者的想象,暗示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抒发了古今盛衰的感慨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诗书喜欲狂”赵师秀《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
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