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花垣县文化产业基本概况 (2).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花垣县文化产业基本概况 花垣县共有文化经营户204家,其中网吧117家、电游室9家、KTV15家、影碟店48家、印刷厂1家、打字店16家、书店5家、书报刊亭共7家、电脑公司3家。茶峒古码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边城镇、吉卫镇老卫城列入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46处。我县有国家珍贵文物21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件,国家二级文物21件,国家三级文物184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功申报“苗族鼓舞”为国家级保护项目,省级项目有苗族古老话、湘西苗绣、苗医苗药等11项,州级名录19项,县级名录62项,国家文化部评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多年以来,我县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主要表现为:一是以“网吧”为主要形态的网络文化,主要包括网吧、电脑经营,但也包括网络服务渗透到其他服务业如“电脑茶座”、“电脑宾馆”,以及相关配件经营和专业技术服务等市场前景乐观。二是以KTV为代表的娱乐服务文化,以“名都”、“法老王”、“唱享天下”等为龙头的一批具有规模的KTV音乐娱乐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三是以创作演艺为主要形式的艺术文化,主要以苗剧团、民间文艺队伍为代表,以公司、酒店开业及家庭红白喜事、外邀演出为主要内容的演艺市场发展良好。四是以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文化,主以文化馆、少年宫为代表的艺术培训市场如交谊舞、街舞、少儿舞蹈、成人器乐声乐、书法美术等班训班发展迅速。五是以传统工艺为表现形式的民族文化,如织锦、刺绣、石雕、根雕等经济规模逐步壮大。六是以边城文化为带动的旅游文化以及书报刊、影视、广告创意等文化产业发展也不断兴起与壮大。 二、产业资源 饮食文化 桃花虫(又名桃花虾)是湘西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传统美食,是我国苗族地区蜚声海内外的绿色食品。苗族美食桃花虫广泛食用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县、吉首市、凤凰县、保靖县、古丈县、泸溪县以及周边的贵州、重庆等省市的松桃、秀山等地。苗族美食桃花虫是我国西南东部次方言苗族区菜肴中的佳品。这种佳肴最初起源于逐鹿中原失败后退至武陵山区的苗族先民们。他们在溪流中摸虫捉虫,然后将虫虫用火烧烤食用,进而发展到烹炒,形成现今的一种美食。这种美食可用油炒,也可用油煎,可制成辣味,也可制成麻辣味。 民族艺术 1、苗戏,又称苗剧,是我国苗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苗戏源于苗族“傩愿神戏”,著名苗族学者1933年考察湘西苗族所著《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载:“苗民因病痛,求嗣等还傩愿时必请歌师在神堂唱戏以乐神,谓之“傩愿戏”,又称苗傩戏”。其广泛流传于云贵高原余脉武陵山区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演员以“苗老司”为主角,其表演均是以驱鬼、祀神和求福等法事仪式为主”。早期剧目有《抱枷卡》、《恰相》、《八郎杀猪》等祭祀程序。随着时代变迁,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苗戏吸收了汉族戏剧的部分表演程式及剧目如《张三请师娘》、《孟姜女》、《舞太子》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民族文艺大放光彩,苗戏演出十分活跃。花垣县麻栗场镇苗剧团演出的《团结灭妖》,吉首寨阳乡的《合作化生产》,贵州省松桃县的《苗家幸福》,还有《龙宫三姐》、《谎江山》等剧目受到了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苗族人民的喜爱。上世纪八十年代,苗戏(剧)以少数民族戏剧种收录入《中国戏剧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苗戏是我国苗族人民唯一剧种。历史悠久,对研究苗族历史、宗教、民俗以及发展苗族文化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苗戏活跃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深入各民族喜爱。对加强边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2、苗族接龙舞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是湘西苗族代表性舞蹈。接龙舞广泛流传于云贵高原余脉武陵山区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周边的贵州、重庆、湖北等地。接龙舞源于苗族“接龙”宗教祭祀仪式。著名苗族学者石启贵先生1933年考察湘西所著《湘西土著民族调查报告》记载:“又有一村之接龙,土名谓之牙戌苟,……接龙时每家主人一妇女装饰焕然一新,人数众多,鱼贯而行,蜿蜒如龙,优美壮观。时代的变迁,苗族人民的审美意识逐步变化,观赏性及娱乐性意识提高,宗教意识淡化,接龙舞脱离了祭祀仪式,已经成为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表演性舞蹈艺术。因历史的原因,苗族接龙仪式及舞蹈表演曾遭禁止。新中国成立以后,苗族接龙舞逐步恢复,上世纪八十年代,该舞蹈收录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湖南卷)》。苗族接龙舞动作优美、生动别致,基本步伐多用半圆步行走,似游龙蜿蜒,线条流畅。接到龙后,情绪热情奔放,舞者撑开了青布伞,伞伞相接,起伏旋伞,队形变化似龙腾欢跃,有如活龙驾雾之感。伞立起来,表示龙来必有雨,风调雨顺。伞横持于左右侧旋动,似贤龙徐徐向主户家游去,势不可阻挡。接龙舞对研究苗族历史文化、民间习俗、宗教信仰以及中国民族舞蹈、中国音乐、旅游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接龙舞表演属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对

文档评论(0)

nxuy17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