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方言土语欣赏 (2).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州方言土语欣赏 八十年代上大学时,不兴讲普通话,我讲的青州话,同学们都说很土;回家看电视,开会的场面,领导讲青州话,感到是有些土,尤其是广告上采访农村老太太,讲出来的青州话更是土得掉渣。那时觉得青州土话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直到有一天听了一首用青州土话演唱的《狼爱上羊》,觉得青州土话有点意思,后来便陆陆续续地搜集青州方言土语,几年下来竟积累了五、六千条,这时才彻底扭转了对青州土话的片面看法。这些取之不竭的词语、短语、俗语、歇后语等时不时地从我的脑海和别人的口中冒出来,数量之多使我感到吃惊,所表达的丰富内涵更让我钦佩。 ??? 青州方言土语丰富多彩,从搜集到的方言词汇所涉及的词类来看,就涵盖了普通话里面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助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所有十二个类别。这些词汇在青州人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提高语言表达水平,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普通话里有的词语,青州话里有;普通话里没有的词语,青州话里也有。有些字、词典里面竟然找不到字音、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字、词来表示,只好另造一个字,这样的字已经造了好几百个。打人的“打”,在青州土话里就有“撮、搧、、、、捶、摢、捣、抮、、挵、抡皮锤”等十几个这样的意思。农村妇女教育孩子经常说:“你找事茫我煞你还!”就比“我打你一耳光”生动得多;“我煞你”就比“我摔死你”更有力度。同样是这个“打”字,与不同的字词组合,就有了不同的含义,“打酱油”的打当“买”讲;“打水”的打当“担、挑”讲;“打井”的打当“挖、钻”讲;“打草儿”的打当“写”讲;“打食儿”的打当“寻、觅”讲等等。 ??? “胡来”、“胡闹”、“乱”这个意思,青州土话里词儿更多:“胡来来”、“胡闹台”、“胡粘粘”、”“胡达达”、“胡捣蛋”、“胡儿粘鱼”、“胡儿马约”、“胡戳狗顶”、“胡愣根儿”、“胡果脑扫”、“胡打梆子乱敲磬”等,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用法。这些字词丰富了青州方言土语的表现力,在口语中被广泛使用。 ??? 青州方言土语的地域性差异,使很多词语更加丰富多彩。傻和傻子在青州话里一般叫“嘲”、“嘲巴”;青州北部叫“绍道”;东部叫“二(l?r)枉”,当然,还有“半嘲”、“半吊子”、“晕实”、“二半吊子”、“二百五”等叫法。同样是鸭子,有的地方叫“扁嘴”,有的地方几叫“呱呱子”。同样是田鼠,有的地方叫“地老鼠”,有的地方叫“地貔子”。 ??? 还有数量繁多的谚语、俗语、歇后语在青州民间广为流传,涉及天文、地理、农事、气象、风俗、人生哲理、生产生活经验、待人处事、社会现象等诸多方面,比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云门山戴帽,长工睡大觉”、“出南门,上瓜市”、“五里堡子那闺女出俏——出山俏”、“心急喝(哈)不了热粘煮”、“冻了咸菜瓮,冻不了孩子腚”、“买溜块布来拖拉着——迭不地叠”等等,使人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增加智慧。 青州方言土语在表现人的动作、神态、心理以及物体、动物动感等方面,不仅词汇丰富,而且生动传神,极具感染力。 上文提到,仅表示手打的动作的词就十几个,加上别的动作就更多了。两个手指的动作“捻现”、“揥”、“扽”,比如:我头上有白头发,别捻现连,爽给我揥出来办。五个手指同时动作“窝攥”,比如:她看了一个男生给她写的情书,窝攥窝攥扔了。两手臂举起来叫“舞扎”,小孩让大人抱抱会“挓挲”着手臂。小孩“打滴溜”又叫“打坠骨碌子”,比如:孩子走到肯德基门口打坠骨碌子说啥也不走,非要买。走路扭叫“扭啊捏啊地”,如:她那个男人走起路来扭啊捏啊地,和个娘们啊似的。整个身体都动起来就叫“老母猪筛糠”。打架打不过别人耍赖躺在地上叫“下躺柱子”,躺下爬叫“蛆爬”,躺下打滚儿叫“挣命打扑拉”。 孩子高兴了望着大人亲叫“上头扑面”;两个人嬉闹叫“戳七闹八”;“三闹两闹”“闹恼了”于是就“抡皮锤”、“打成一个蛋”、“打窝蜂溜”、“打成黄河溜”。打疼了肯定要哭,先“撇悠嘴”,再“搐嗒鼻子”最后开始“嚎”。不高兴脸色难看叫“啷荡脸”、“曲戗脸”、“蹀躞脸”、“呱哒脸”;高兴了就“笑迷滋儿地”,“姿么悠儿地”,“唱吱悠儿的”、再高兴就“呲泄呲泄地”。 谚语、俗语、歇后语在表现人的行为时就更生动、传神。“jin jin(今今)耳朵腮动弹”用耳朵和腮的密切关系比喻裙带关系;“摁哈葫芦瓢起来”表现的是人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山神爷撵犸虎(狼)——神蹿溜狼蹿”更是把山神爷追狼的激烈场面渲染的淋漓尽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把一个犟驴脾气的人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jin(今)不长长,拉不团团”说的是人没有主见,无论别人怎么帮助他都无济于事。“三脚(pǎi)不出个屁来”指人话少,硬逼他说也白搭。“不摁着不拉屎”说的是改办的事不主动办或者拖着不办,在外力逼迫下才不情愿地办。有些歇后语特别善于运用两

文档评论(0)

qhhb4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