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鳜鱼疾病的治疗
该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快、死亡率高,又称为“鳜传染性脾肾坏死病”、“鳜鱼虹彩病毒病”等自1994年以来流行于我国广东与内陆的鳜鱼集中养殖区,给我国鳜鱼养殖造成了重损失。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鱼眼球突出,头部充血,尤其是口腔周围、眼、鳍基充血明显,鳃贫血而呈色或呈花斑状,腹部呈“黄疸”症状。解剖可见肝脏肿大发黄甚至发白或有许多出血点,肠道充血发红,肠内有黄色流晶样物质、胃内无食、胃壁斑块状充血。
组织病理变化最明显的是脾和肾内细胞肥大,感染细胞肿大形成巨大细胞。肾脏、脾脏是病毒感染的主要器官。
【流行与危害】病毒性出血病的传播主要以水平传播为主,主要危害10厘米以上鳜鱼。该病的流行具有以下特点: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发病早期一口塘每天死亡十几尾,2~3天内迅速增加到70~80尾,1周内可增至每天每口塘几百尾、上千尾,甚至全军覆没,死亡率90%以上。具明显季节性。水温20℃以下很少发病,28~30℃是该病最适流行水温。该病主要发生于~10月高温季节,l1月中下旬水温降低后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外部条件的刺激是疾病暴发流行的诱因。携带病毒的鳜鱼在发病季节对外来刺激极为敏感,该病特别是在季节交替期、气候突变、昼夜温差大、持续阴雨低温天气、水体出现“倒藻”时高发;而病原(如寄生虫、细菌等)感染、水环境突变、水质恶化、用药不当、饵料鱼未经消毒或投放量过大等均可诱发或加剧病情发展,养殖户有“越下药,死亡越多”、“越换水越死亡”等说法。致病病毒可单独感染也可因在感染病毒后抵抗力下降多种寄生虫、细菌的感染,且病情易反复。⑤最先发病死亡的往往是相对个体较大、肥满度较好的鳜鱼,同一口塘的其它鱼类并无此病的症状。
【诊断方法】现场诊断该病时依据以下几点:发病塘水突然变浊,即发生所谓“倒水”或“倒藻”现象;鳃丝粉红或发白或呈花斑状;胃壁呈斑块状充血,肠道充血发红或呈环状充血;肠内容物呈黄色流晶状;发病鱼离群漫游,呈明显的“黑头黄身”现象;发病鱼血液不凝固。临床实践证明凡发病鱼塘有符合上述3~4种临床症状时,基本可以判断为鳜鱼病毒性出血病。进一步确诊为虹彩病毒病时须通过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诊断。
与细菌性败血症的区别在于:鳜鱼病毒性出血病血液不凝固,而细菌性败血症血液凝固;病毒性出血病肝脏病变表现为肝脏严重失血、呈白肝状,细菌性败血症肝脏病变多表现为充血发紫或色泽不均;病毒性出血病鳃部失血呈粉红色或白色,细菌性败血症一般表现为充血发紫;病毒性出血病胃部病变表现为斑块状充血,而细菌性败血症无此现象;病毒性出血病肠道病变表现为肠道充血或环状充血、肠内容物有黄色流晶样物质,而细菌性败血症肠道膨大、肠内容物稀薄;病毒性出血病发生时养殖水体多发生“反水”或“倒藻”现象,而细菌性败血症无此现象;病毒性出血病发生时鳜鱼有漫游于水面的现象,而细菌性败血症暴发时漫游现象少见。
【防治方法】鳜鱼病毒性出血病早期治疗有一定的效果,核心是及早发现,尽早治疗,减少养殖鳜鱼应激性刺激。如果养殖池塘未发生“转水”现象,且漫游鳜鱼数量较少,可采取如下办法进行控制:先使用“水鲜”1000克/2.5~4亩·米全池泼洒,2~4小时后再使用高碘酸铁或10%聚维酮碘全池泼洒,第2~3天连续使用“贵鱼康”2次,每天一次,隔天后使用一次芽孢杆菌、多元有机酸、过磷酸钙调节水质。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鲍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等。
【症状及病理变化】患病鱼往往沿池边漫游而死,其下颌、鳃盖、眼、肛门周围和鳍条基部出现点状和块状的轻度出血。解剖可见胃和肠壁有出血点、无食物,胆囊肿大,腹腔内结缔组织或脂肪充血,腹腔内有较多腹水,肠道内容物稀薄并充有气体。有时患病鱼体表也表现出无出血症状的特点,但体腔内有大量腹水,活体解剖时腹中发出恶臭,肝脏呈土黄色,易碎,其它内脏器官无明显病变。
【流行与危害】2~11月均可发病,7~9月为发病高峰期,流行水温为26℃以上。发病呈急性型,从开始发病至大量死亡仅需1星期,初时死亡数量数尾至几十尾不等,4~6天后每天死亡可达几百尾。如果不及时采用合适措施也会导致全军覆投。发病塘通常表现为水质不良,尤其是氨态氮、亚硝酸氮明显高于非发病塘。
【诊断方法】依典型症状即可初步诊断,鳜鱼发生细菌性败血症时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发病鱼塘无“转水”现象发生发病塘可能同时有其它鱼类如麦鲮、鲫鱼等死亡。确诊时需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或借鉴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免疫学方法进行。
【防治方法】首先全池泼洒“水鲜”1000克/2.5~4亩·米,隔2~4小时后再泼洒4.5%氯氰菊酯100毫升/3~4亩·米或10%甲苯咪唑溶液100克/1~1.2亩·米,第二天全池泼洒苯扎溴铵和戊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