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离骚》求女失败与屈原的完美心态.doc
浅谈《离骚》求女失败与屈原的完美心态
摘要:本文试图结合屈原生平及《离骚》本身,分析屈原求女的完美主义心态,进而解析其三次求女失败的原因。屈原在“求女”中,内心是充满矛盾的,其矛盾在于其完美主义个性与现实的冲突。
关键词:屈原;离骚;求女;完美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6-0005-01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名平,字原。楚国丹阳人,属楚国公族,《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他“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对内主张修明法度,对外主张联齐抗秦,同误国卖国的腐朽贵族斗争了一生,他两次遭谗放逐,后因郢都被秦兵攻破,他无力挽救祖国的危亡,遂投汩罗江自杀了。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祖国愿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历来人们对《离骚》评价都很高,但由于历史资料缺失,千百年来人们对《离骚》隐喻内涵众说纷纭,特别是长诗后半篇求女一节更成为“千古聚讼”的一大难题。王逸《楚辞章句》认为求女即求贤臣。朱熹则认为“女,神女,盖以比贤君也”。明清以来,又有一些学者将“求女”的喻意解释为替楚王求贤妃或讽刺怀王宠妃郑袖。现代的学者在辨析这些喻意时,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我认为对求女所喻指的对象大体已经说尽,而对求女失败涉及到的屈原的矛盾心态却缺少具体深入的剖析,要弄清这个问题,关键不在于求谁,而在于找出三次求女失败的原因。任何一个问题的成败都是既有外因也有内因的,就这件事来说,历史现实只是外因,而屈原心态是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因。
我认为女是君,求女包括了屈原、女、媒三方的共同作用,女是贤君,媒是贤臣。他希望得到贤君的赏识重用,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有贤臣的帮助,这就同结为婚姻一样,必须有美女可求同时还要有良媒,只有这样婚姻才能成功。
三次求女都归于失败。屈原、媒、女都负有责任。第一次求宓妃,“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E其难迁;”,“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无礼淫游,行为不一,变化多端,难称完美。这一次失败的原因在女。“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凡事追求完美的屈原决定放弃对宓妃的追求,因为她只有外表美,内外不一,不是屈原追求的理想对象。
第二次是求“有?恢?佚女”,她既美且善,可屈原却苦于没有良媒的帮助,因为“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媒人有意颠倒美丑。而“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又是屈原不欣赏的,从而导致了他第二次求女的的失败。
第三次是求“有虞之二姚”,二姚同样是美善的,而且当时正好 “少康未嫁”,时机恰当,可是却“理弱媒拙”,媒人口笨舌拙,态度又软弱,第三次求女又以失败告终。这两次失败的原因,表面上看都是无良媒,仔细分析其实失败的原因不只是在媒人,也在屈原。三次求女,屈原都是特别热心的,可一旦发现宓妃有缺点,他就断然放弃,这还可以理解。但在求“有?恢?佚女”时,没有良媒帮助,他也想自己去,可是却“心犹豫而狐疑”,最后还是否定了自己的想法。第三次无良媒可用,他只能发出沉重的感叹,却无计可施。那么屈原为什么面对理想中的美善之女,宁可徘徊长叹而不积极追求呢?
毫无疑问《离骚》中的屈原是个高大俊洁,一切尽善尽美的形象,他“帝高阳之苗裔兮”出身高贵,又“重之以修能”具有内在美;他“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讲究外在美;他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追求美政理想。他的一切都是完美的,胡学常在《屈原自我圣化的政治内涵及其悲剧性》一文中指出屈原在人格上有自我圣化倾向。他自己是完美的,他也要求外在与他相关的一切都是完美的,要求所求之女必须完美无瑕,而且求女的过程也要求完美,所以对宓妃的无礼淫游他无法忍受,对无媒的求合也难以接受。只要不完美,他就放弃。内在原因也就在于他认为三次求女的过程中有缺陷、不完美。屈原渴求完美,有一种内美心态,这种心态的产生是当时楚国社会意识形态中存在的浓厚血缘观念的反应,所以他才在这首长诗的一开始首先交代自己高贵的出身。形成了与其追求目标之间的距离,这是影响他理想实现的障碍。
另外在这种心态的背后,还隐藏着屈原的另一种矛盾,那就是要在打破某种规范前提下取得某种结果与其追求完美的矛盾。通过媒人求女在先秦时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习俗,这在之前的《诗经》中就可看到。他想求女,如果没有良媒,只有自己去求,可是这又违犯了社会规定。而在屈原看来以媒求女的完美环节是不能打破的,打破这种完美就会造成缺陷,这是屈原不能做的,所以求女只能归于失败。
求女的失败无疑使失望的屈原更加失望。在这种情况下屈原已萌生去国远游之意,但他又“犹豫而狐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