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效课堂的理念缺陷与实践超越(教育发展研究).doc

论高效课堂的理念缺陷与实践超越(教育发展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高效课堂的理念缺陷与实践超越(教育发展研究)

论高效课堂的理念缺陷与实践超越 (刊发于《教育发展研究》,2014(12)) 龙宝新 摘 要:当代高效课堂遭遇的“两重天”境地值得学者去深究,其根源在于改革者对其内在症结的意识不足。高效课堂的理念缺陷集中体现为效果至上主义、学习还原主义、技术万能主义,走向本真的高效课堂实践是克服这一缺陷的客观诉求。确立“内效外延”的课堂增效策略、构筑“教学通联”的教学主体链、经营与优化教学的内生态,是高效课堂回归正道、彰显活力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高效课堂;理念缺陷;本真课堂;教学主体链 作为一个实践命题,高效课堂无疑已成为我国当代课改领域的重头戏;作为一个学术话语,高效课堂在教育学术界几乎是“闲言碎语”,颇受冷遇、非议重重。高效课堂正遭遇“两重天”时代,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并未根本理解高效课堂,尤其是对其内在症结与实践诉求尚未形成理性共识。笔者认为:立足现代教学论域,理清高效课堂的理念缺陷,是寻求科学改革路径的切入点。 一、高效课堂的理念缺陷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正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期,努力打造学生满意、家长满意与社会满意的教育形态是学校教育改革者肩负的历史使命。无疑,高效课堂改革正是构建“三满意”教育形态的一种积极努力与大胆尝试。从家长角度来看,他们的教育满意度主要来自教育活动的“后效”,即孩子在“关键考试”中能否赢得比较优势,这就需要一节节课的教学效果叠加来保证;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的教育满意度直接来自教育过程的意义与感受,来自学习本身带来的智慧挑战与快乐体验,把“任务型教学”还原为“真实的学习”是学生素质全面生成的内在诉求;从社会角度来看,他们的教育满意度在于教育活动能否落实“三高”目标,即凝练高标准、高质量、高规格的优质教育资源,藉此全面提高全体社会公民的教育质量,这就需要把优秀教师创造的优秀教育经验技术化、模式化,使之走向“寻常百姓家”。因此,效果至上主义、学习还原主义、技术万能主义就成为当代高效课堂改革的基本特征与全景描绘,高效课堂的先天缺陷就潜藏其中。 (一)效果至上主义 无疑,“效”是高效课堂实践的关键词,是整个课堂改革的根本旨趣。关注结果、围绕效果、追逐成果是高效课堂改革的内核与主题。从什么是“效”开始对教学目标的探寻,锁定教学活动的终端目标,确保课堂教学聚焦目标、直击靶心是高效课堂探讨的入手点;从怎样达成预定之“效”来找思路、想办法、变流程是高效课堂改革的主体工作;从评定教学结果是否奏效、达标来观测课堂教学是否“有效”、“高效”是高效课堂改革的标志性环节。可以说,开展“效果”辨析、实施过程控制、确保课堂“生效”,打造向“高效”汇合的闭合型课堂结构,是当代高效课堂改革的“逐效之道”。 许多学者认为,我们追求的“高效”有四个特征:其一是全面性,即让学生在“三维目标”上全面收获,正所谓高效课堂“不仅要考虑到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要考虑到学科长远目标;不仅要关注认知、能力目标,而且要关注到新课程要求课堂实现的三维目标”[1];其二是全体性,即尽可能使课堂教学活动个性化、灵活化,以学生个体或小组为单位来组织教学,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收获学习快感,赢获学习成果,实现“在保证高效果、高效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平”[2];其三是最优性,即提高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确保学生在知识技能考核中取得最优异成绩,为了达到好效果、好成绩,教师可以采取一切学习手段,甚至不惜压缩某些教学环节,不惜面临自身在教学过程中“被边缘化”的风险;其四是快捷性,即试图按照“快餐模式”来重组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构,力求使学生学习过程便捷化,即让学生直接面对学习内容,直奔学习结果,简缩教师的繁冗讲授,希求学生不经历“受教”环节而直达教学活动的终点与结果。正如有教师所言,高效课堂关注的正是如下四个问题:“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获得多少?”“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让学生怎样获得?”以及“是否每个学生都达成了教学目标?”[3]足以看出,为“效果”而疲于奔命,把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绑架在“逐效”的战车上,抑制教学过程过程魅力与探索价值的成分释放,构成了高效课堂的“效果至上主义”内涵。 进言之,教学活动“结果”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种“结果”中既有自然生成的“结果”又有人为可控的“结果”。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诚如有老师所言,“课堂生成是课堂上按预设的教学计划实施时出现的非预设思维火花,是‘无法预约的美丽’,而且在火花充分燃放后一般又回到预设的程序和轨道。”[4]对于前一种教学“结果”我们只能等待;对于后一种教学“结果”,我们可以通过高效教学来获致。教育研究者不是算命先生,他们根本不可能对教学的全部预期结果进行预测、算计,“三维目标”也不可能完全概括课堂教学的全部结果。换个角度看,“三维目标”恰恰是“虚化”(即符号化、抽象化)了教学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