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4 大地构造与成矿
大地构造与成矿 不同大地构造学派——槽台学说,发展(地洼学说,多旋回学说),地质力学理论,波浪状相嵌构造,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热点构造,地幔柱构造,新全球构造)。 槽台学说:前苏联学者提出,强调垂直运动,强调“建造”观点,不同建造控制不同类型矿床的产出。 地质力学:强调水平运动,分了几大构造体系、构造形迹及构造复合,强调力源来自地球自转 地洼学说:是槽台学说的发展,地洼是除地台、地槽之外的第三构造单元,指很多稳定的地台又发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化,如华北地台。 板块构造学说:强调水平运动,注重不同性质的边界控矿。 板块构造与成矿 板快构造(1965—1968),板块构造演化的Wilson 旋回, 包括六个阶段。边界控矿,边界包括以离散、汇聚和转换三类 离散(divergent)及具有离散性质的环境 ①洋中脊(middle ocean ridge)成矿: podiform chromite(豆荚状铬铁矿); VMS, 塞浦路斯型块状硫化物矿床Cu、Au和FeS2。 ② 大陆裂谷: 大洋中脊的早期演化特点,如东非大裂谷,与岩浆碳酸盐岩有关的稀土和萤石矿;钒钛磁铁矿, Cu—Ni—S。 ③大陆热点成矿: 为大陆裂谷的早期表现形式。 会聚环境(convergent ) ①地缝合线(陆-陆碰撞):suture zone: ophiolite complex,与之有关矿床,豆荚状铬铁矿( podiform chromite),如西藏石门山。 ②岛弧型(沟-弧-盆系统):如西太平洋,与之有关的矿床:斑岩型Cu、Mo矿床, 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 块状硫化物矿床(如日本黑矿),增生楔中与蛇绿岩有关的豆荚状铬铁矿。 ③安第斯型(没有岛弧的俯冲带):与之有关的矿床和岛弧型类似,没有黑矿型,有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有大量与花岗岩有关的矿床。 根据矿床类型可恢复古板块的边界 地体构造与成矿 地体构造:①碰撞前,②碰撞时,③碰撞后。 洋壳俯冲与流体活动 洋壳分三层①上部:沉积物(sediment),含水,②中部:玄武岩,③下部:基性—超基性岩。 洋壳俯冲时通过脱水作用把水释放出来。 据Thompson(1992): ①?? 年轻热的俯冲带(50Ma),通过常见含水矿物脱水而释放 H2O ,云母、绿泥石、角闪石、滑石脱水作用浅,释放出的流体绝大部分通过岛弧岩浆活动而返回地表,洋壳会发生熔融。 ② 成 熟 的洋壳( 50Ma ,又称冷洋壳)或洋壳俯冲很快时(12cm/a),常见的含水矿物会转入DHMS(高密度含水镁硅酸盐),大洋岩石圈中的大部分水至少会被带到过渡地幔中(410-670km),洋壳本身不熔融,但会引起上地幔(410~Moho)地幔交代作用的发生。 据Peacock(1993):强调洋壳俯冲过程中兰片岩相→榴辉岩相转变过程中释放出大量H2O。 ①高剪切热时 :洋壳上部:经历了绿片岩相→角闪岩相→榴辉岩相的变质作用; 洋壳下部:兰片岩相→榴辉岩相; ②剪切热中等时 :整个俯冲洋壳经历:兰片岩→榴辉岩 ; ③ 剪切热低时,在大于70km的深度上俯冲带仍处于兰片岩相的环境,此时会把水带入更大的深度(可达660km)。 关于H2O量: Ito(1983) : 1012kg H2O/a→上地幔; Peacock(1990) :8.7×1011kg/a H2O→上地幔; 仅有1.4×1011kg/a→通过岛弧岩浆活动返回地表,前者是后者的6倍多。 Anderson (1989) : 30亿年中,消亡或产生的大洋数目可达30个。 地幔柱(mantle plume) 地幔柱理论的提出 板块→注重边界,且板内的过程很难解释 Morgan(1971) 提出了热点(hotspot)的概念。起源于核幔边界在地幔中上升的热物质流,其地表表现为热点。 Griffins and Campbell(1990 )系统地总结了地幔柱的理论,并建立动态地幔柱。 地幔柱特点:起源深度:670km (地幔两分时上地幔与下地幔界限), 2900km(CM boundary); Fukao(1994) 认为400km, 和D,,层, 分别为 skinny plume小于500km ,和superplume ca. 5000km; 直径:800—1200km 头部; 100—200km 尾部; 可引起岩石圈上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GPS控制网的布设方法.ppt.ppt VIP
- 公关语言学幻灯片.ppt VIP
- 2019版最新18项护理核心制度.docx VIP
- GPS静态网的布设.ppt VIP
- DB32T 2887-2016 曳引电梯钢丝绳电磁检测方法 .pdf VIP
- 《宁夏闽宁镇: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中职语文高二同步课件精选(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pptx VIP
- 2025年5月18日河南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2025年5月18日河南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职业能力测试》试题(含参考答案).docx VIP
- 数据挖掘教案.doc
- DB42T 2390-2025 城市更新规划编制技术规程.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