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偏误介绍.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外汉语偏误分析的综述 随着汉语的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学习人数的增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出现偏误现象,影响着教学和语用效果,本文主要从近几十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音语调、汉字、语法(词法、句法)三个方面对偏误现象研究和分析进行梳理,做一下总结。 英国应用语言学家科德(S.P.Coeder)在1967年首先提出失误(mistake)和偏误(error)两种类型。者对目的语的掌握情况和实际的语言能力,因此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偏误分析(Error Analysis)EA)和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研究是以1967年Corder论文The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的发表为标志的。1972年, Selinker提出/中介语理论,为深入研究/偏误和习得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国,1984年鲁健骥的5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6的发表,标志着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这一领域的开始。 一、语音语调的偏误分析 (一)双音节词偏误分析夏晴《韩国留学生学习普通话时二字组及其在语流中的声调偏 误分析》(2006)在其论文中则侧重在语流中探讨韩国留学生的两字调偏误。最后得出结论:韩国留学生在汉语声调的学习中,四声的习得情况最好,一声和二声其次,三声情况最为严重。 侯晓虹、李彦春《初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汉语双音节词声调的发音规律研究》(2006)以巧名初级汉语水平的韩国留学生为对象,调查了他们在16种双音节词语组合模式的发音过程中声调的偏误问题。并根据不同声调组合的不同难度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声调发音训练的对策。 董倩倩《日本留学生轻声声调习得偏误初探》(2012)指出:“轻声双音节词前字被误读成阴平的偏误所占比例最大。并从音调和音高两方面分析了原因。(二)调域调型偏误分析罗音《俄罗斯人学习汉语语音偏误分析》(2007)从静态声调和动态声调分析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指出俄罗斯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时产生的偏误大部分是由于母语负迁移导致的。杜明超《美国英语语调对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干扰》指出美国英语语调对美国学生学习汉语声调有一定的干扰。徐瑾《俄罗斯留学生汉语声调偏误研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2006)指出:“俄罗斯留学生的汉语声调偏误现象,首先,表现在调型上的错误。其次,俄罗斯留学生声调偏误还表现在调域缺陷上。第三,俄罗斯留学生的声调偏误还表现在在语流当中的声调偏误和变调失误。” (二)语音对比偏误分析 刘艺《日韩学生的汉语声调分析》(1998)利用日韩学生的汉语声调偏误同美国学生的汉语声调进行对比。得出的结论:韩学生的阳平和上声声调曲级极接近,有时极其难以分辨;去声问题日韩学生同美国学生一致,偏误集中在调型上而不是调域上;阴平情况也有相似之处,阴平调较中国人低得多。吉娜、简启贤《初学汉语的泰国学生的语音偏误分析》(2004),通过泰语和汉语的对比研究,指出泰国学生初学汉语时在语音、文字、语法等方面的偏误,并探讨了产生这些偏误的原因。 (三)受母语迁移影响 李红印在她的《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1995)中提出泰国学生的声调偏误也受到其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其偏误类型是:第一声的调值不够高,第四声调太长。蔡整莹和曹文《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2002)则把泰国学生汉语声调的偏误模式归为:阴平上不去,阳平去声长。不管是哪种偏误类型,泰国学生出现声调偏误的最要原因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作用。杨娜《越南人学汉语常见语音偏误分析》(2005)在对越南人常见的汉语语音偏误研究中,指出了静态声调、动态声调、语流音变情况下越南人在汉语声调上的不同表现,并指出母语和目的语的干扰是其主要原因。辛亚宁《意大利留学生习得汉语两字调的偏误分析》(2011)指 出语音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容易受到母语负迁移作用的影响,而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其中介语则更多地受目的语语音的影响。 二、汉字的偏误分析---以日韩学生为例 高万丽(1998),江新、柳燕梅(2004),尉万传、毕艳霞(2006),陆瑾(2014)等学者均对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汉字偏误情况进行了研究。高万丽从笔画、部首、部件、语音几个方面分析了英国某大学东亚系汉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汉字偏误情况。陆瑾以拉美儿童为对象,研究得出了初级阶段学生的汉字偏误分为笔画、部件、结构和形近四个方面和笔画书写难点在于笔画的折及折的变形以及撇和捺的结论。陈绂(2001)、陈建萍(2008)、武氏江(2012)、刘凤芹(2013)等都以汉字文化圈学习者为对象进行了研究。陈绂以日本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搜集了中级水平的学生的相关偏误,将其分为误写日语汉字、别字、错字三类,并指出第一类偏误是日本留学生所特有的,而这是由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