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创作手法鉴赏渔洋十二法之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诗创造手法鉴赏 《渔洋十二法》之二 【渔洋绝法二】: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 ? 《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清】王士祯 ?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 【注释】: 虎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吴中区光福镇,春秋时期,吴王阖阂(hè?hài,音同贺害)曾在虎山圈地养虎,饲养人员聚居的地方遂名虎溪。吴国灭亡后,养虎事业也随之衰败。 擅胜阁:虎山山巅原有东岳庙,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建,明万历四年(1576年)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建。东岳殿前筑有擅胜阁。文革初期,殿宇全部拆除。1992年,村民自发复建殿宇三间。2011年,村民再集资,原址重建为岱真道院。 ? 眺:远望。 以:因为。 阻:阻碍? 往:去。此处作“看不见”解。 光福:吴中区境内历史悠久的古镇,在苏州城西约28公里的太湖之滨,是享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誉。50年代初,我国考古学家在当地虎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证明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此繁衍生息了。萧梁大同年间(535—546年),有顾氏舍宅为寺,取名光福,从此得名,沿用至今。此处指与虎山擅胜阁相望的光福塔。 ? 虎山桥:虎山脚下的虎山桥是光福通向东渚、镇湖的陆上必由之路,太湖水从西崦湖经过虎山桥流向木渎、苏城,它是水源的枢纽。据文献记载:光福每年年初梅花绽放之际,人们都坐船经虎山桥至我国梅花基地之一的“香雪海”、“玄墓山”、“潭东”一带观赏。 ? 却:在这里作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但”、“但是”、“可是”。 ? 邓尉:即邓尉山,在苏州城西南三十公里,以“香雪海”闻名,是中国著名的赏梅胜地,其地因东汉开国功臣邓禹得名。 ? 【译文】: 《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 【清】王士祯 ? 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 虎山桥边尽是层层叠叠的青松, 掩映着寒流下古寺墙壁的褐红。 但登上檀胜阁重楼远眺邓尉山, 只能看到西去太湖的细雨蒙蒙。 ? 【写作背景】: 根据台湾輔仁大学中文所博士,散文作家黃雅歆先生整理的王士祯年谱(引自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七卷第二期载《山水有神韻—王士禎的山水詩(上):遊歷與山水》): —32岁)期间,任扬州推官。 在此期间,王士祯所留下的山水詩量多,在內容上包含了大量的山水古、寄,以及最能的山水游、即目等山水詩。在格上,以淡,清穿其作黃雅歆。沿制,于各府设推官及挂衔推官。顺治三年罢挂职衔推官。康熙六年废除推官 这是此诗的方位地形图。图上的“虎山道院”,原名东岳庙,庙前就是“滕胜阁”。过虎山桥,对面是光福塔。往西则是西崦湖,其四周有虎山、龟山、铜坑山、邓尉山、安山。往西出铜坑港便是烟波浩渺的太湖这是明代杰出书画家沈周(1427~1509)所画《游西山图》的局部,右面画的是虎山,左面的塔就是光福塔。 此为虎山与邓尉山地图。 看着这三幅图,我们就能比较形象地去理解王士祯这首诗。 【手法】: ? 一、题解: 此诗的题目比较长,但很清晰地表达了写诗的背景和诗的主题: 背景:“虎山擅胜阁”,说明此诗的地点; 主题:“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说明登擅胜阁的目的是想远眺邓尉山,却因为下雨而不能如愿。 由此,可见诗的题目对诗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借鉴,把我们的诗的题目拟好,千万不可忽视,或者写完诗才去想题目怎样写。 二、全诗脉络: 看红箭头: 起承两句点题说明地点,再以层松掩映带出古寺(擅胜阁);这是诗人近观所看到的情景:虎山层层青松掩映着古寺红色的墙壁。 转合两句,由古寺登楼,点出主题:登楼远眺;却因被东风吹向太湖的雨阻隔视线,不能如愿。 再看绿箭头: “虎山桥”回扣“虎山”;“古寺”、“重楼”回扣擅胜阁;“看邓尉”回扣“眺光福”;“雨蒙蒙”回扣“以雨阻不得往”。句句扣题。 转句用了一个转折关系连词“却”,来描写本来想远眺光福镇而再远至邓尉山的美景,但是因为下着雨,却只能看到细雨蒙蒙。 三、句法: ? 起承两句和转合两句,其实都是一句话分作两句说。 1、“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流古寺红。” 两句句子的主干是:“松掩寺”。 第一句只是给出了主语:“虎山桥畔尽层”,是“松”的定语; 第二句是谓语部分:“掩映”是谓语动词。“寒流”(暗点季节)、“红”(古寺的颜色)是“古寺”的定语。“古寺”是宾语。 两句连接,才能表达出完整的句意。 在色彩上是“青映红”:松是青翠的,墙是褐红的。 也许王士祯在擅胜阁下,看到这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想起他老祖宗王之涣的教诲:“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是便也登上擅胜阁的层层楼梯,想远眺光福塔乃至邓尉山。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第三四句: 2、“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 这两句的主干是:“登眺却见雨”。 第三句表行为:登楼远眺。 第四句表结果:雨蒙蒙。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