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青藏文化.ppt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秘的青藏文化

青藏文化 本学期老师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青藏的神秘而又有趣的知识,比如青藏人们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发展历史以及关于他们的绘画、戏剧、史诗等等,其中我我印象作深刻的就是以下三种文化: 饮食文化 青藏壁画 青藏歌舞 青藏的饮食文化 各民族、不同地区的人民都有不同的膳食特点,而藏族人民的膳食更具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 藏餐历史悠久,极具特色。制作藏餐的大部分原料是藏区自产的,花色品种丰富,味道各异。 其中,酥油、茶叶、糌粑、风干肉,被称为藏族饮食的“四宝” 。 西藏高原按它的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属于亚热带的暖风带,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西藏与我国同纬度地区相比,海拔高、空气稀薄、降水量少、日照充足、风速大。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构成了西藏藏族人民独特的膳食习惯,在广袤的西藏高原糌粑、酥油茶、甜茶、牛羊肉等历来是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 酥油 酥油是藏族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是一种粗制的奶油,与内地黄油相似,是从牛能奶中提制的奶油制品,含脂肪约80-90%,还有不少维生素A,每两酥油约可供给热能400多卡、维生素A200国际单位。 茶叶 茶叶深受藏族人民的热爱,有“酷爱饮茶的民族”一说。鱼儿离不开水,藏族同胞离不开茶,就是藏民族与茶不可分离的渊源的真实写照,更表明了饮茶在藏族同胞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茶在西藏被加工成许多不同的品种,最常见的有酥油茶、甜茶和清茶。 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很简单,将青稞牗属大麦类,有白色和紫黑色两种牍晒干炒熟,磨成细面,这便成了待食的糌粑了。糌粑的食用很简单,将糌粑放入碗中,再放少许酥油茶,用大拇指扣住碗沿,其余四指不停地转动,待酥油与糌粑拌匀便捏成小团而食。 风干肉 风干肉是西藏非常有特色的一种食品。到年底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时,将牛羊肉割成小条,挂在阴凉处,让其自然风干。到来年二、三月份食用时,不仅肉质松脆,口味也独特,食后回味无穷。 肉有生吃、风干吃和煎、炒,烹煮几种吃法,西藏各地气候高寒,干肉可以经年不坏。 青藏壁画 西藏壁画艺术是紧密为宗教服务而又依赖于宗教的艺术。它的兴起和衰落总是和宗教的命运息息相关的。所以我们就以西藏佛教史的“前宏期”和“后宏期”来作为划分西藏壁画艺术的两个历史阶段。“前宏期”的壁画艺术(公元629—841年) 前宏期的佛教可分为三个主要时期:松赞干布时期,赤松德赞时期,迟惹巴金时期。 西藏的壁画一般画在瓷器上或墙壁上,不同时期的壁画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其中三色堇;塔尔寺的堆绣和壁画被称为青藏的艺术三绝 青藏歌舞 藏族是一个喜欢唱歌和跳舞的民族。他们不但节日唱歌、祈神唱歌,而且劳动唱歌,甚至调解纠纷时也离不开唱歌。 青藏的歌舞主要有劳动中的歌舞、对歌、圈舞、谐钦,大型团体歌舞等。 劳动中的歌舞 西藏人总是边干活边唱歌,甚至以舞蹈动作相配合。歌唱使劳动具有节奏,动作轻松舒展,并且减轻疲劳,使工作不致过分单调。那些江河两侧的田野,很像农人们的天然舞台,他们成群结队地唱着歌送肥,唱着歌耕地,唱着歌锄草、收割、打场。而长年生活在高山草原的牧人,放牧有牧歌,剪毛有剪毛歌,驮盐有驮盐歌,接羔育幼、拴牛牧羊,都有其独特的歌曲。 对歌 藏语叫“次加”,意为“歌的争斗”。这种娱乐形式在西藏城乡非常普遍,男女老幼无一例外地都乐意参加;无论在劳动、休息或集会时,随时随地都能热烈地对唱。走路的时候,前一拨和后一拨对;过节的时候,这个村与那个村对,男人们和女人们对。过去西藏邮电事业很不发达,藏族人很少有人能书写情书,情歌对唱是他们谈恋爱的重要方式,许多青年男女通过情歌往复最后组成家庭。 圈舞 圈舞围绕篝火旋转,藏文史料《拉达克王系》记载,早在公元3世纪前后的德晓勒时期,西藏各地歌舞盛行。从更远的时代起,藏族人即有圈绕簧火欢歌狂舞的习俗。这些旋转不息的歌舞,陪伴这个民族走过无数个世纪的时光,传承发展直至今日。藏族圈舞泛称为“谐”,雅鲁藏布江流域农民的圈舞称为“果谐”;康区和藏北的圈舞叫“果朝”,又称“锅庄”,舞步雄浑而豪放;林芝一带的圈舞称为“博”,“博”是“谐”的变音。后藏地区的圈舞名叫“堆谐”,后来传到拉萨,成为表演性很强的“踢踏舞”。圈舞进人祭神和庆典,成为一种大型仪礼歌舞,为“谐饮”。 在那些农事闲暇的冬日,劳动归来的夜晚,美丽幽静的村庄,农人们一边唱“来吧!来吧!来跳果谐吧!”的歌,一边汇聚到麦场、庭院、林间空地,燃起一堆篝火,跳起跟土地一样朴素的农民圈舞。尤其是藏历新年和望果节,“果谐”跳起来简直是不分日夜。跳舞时没有器乐伴奏,舞者不时发出“曲曲曲”或“休休休”的声音,或者吹口哨,或者一起数着快板,以协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