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河南鲁山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墨子是河南鲁山人 ——兼论东鲁与西鲁的关系 刘蔚华 墨子是哪里人氏?历来有争论,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一是鲁国人。《吕氏春秋》中的《当染》和《慎大》两篇,高诱注:“墨子名翟,鲁人。”这里说的“鲁人”,据孙诒让在《墨子传略》中考证,一是指鲁国人。二是宋国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墨瞿宋之大夫”。墨子在宋国的活动较多,著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见于多种古籍,于是一些人就认为墨子是宋国人。三是鲁阳人。毕沅在《墨子注》中,根据《墨子·公输》篇的记事,认为墨子是鲁阳人。因为鲁阳当时属楚,所以墨子也就是楚国人。可是从一些反映墨子与楚国关系的记事,以及鲁阳文君向楚惠王介绍“墨子北方贤圣人”来看,似乎墨子既非楚人,亦非鲁阳人。四是怀疑墨子并非中国人,而是印度人。解放前卫聚贤持此说,除了因为墨子“色黑”(见《墨子·贵义》,下引《墨子》只注篇名)以外,没有任何根据。抛开这一说,前三说,从现在的地域区划来看,实际上只是两说,即墨子是山东人,或河南人,因为宋与鲁阳都在今河南境内。可是这两个省在列举古代文化名人时,往往都不提墨子,这样一来,墨子便真的变成“外国人”了。如何确定一个思想家的籍贯,对理解他的思想内容有一定的影响,应当根据历史资料,尽可能把它搞清楚。 目前,学界多数人接受孙诒让的看法,权且认为墨子是鲁国人。但是也有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孙诒让否定毕沅之说,主要的理由是: “《贵义》篇云:‘墨子自鲁即齐。’又《鲁问》篇云:‘越王为公尚过束车五十乘以迎子墨子于鲁。’《吕氏春秋·爱类》篇云:‘公输般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见荆王曰,‘臣北方之卑人也。’《淮南子·修务训》亦云:‘自鲁趋而往,十日十夜至郢。’并墨子为鲁人之确证。”“考古书无言墨子为楚人者,《渚宫旧事》载鲁阳文君说楚惠王曰:‘墨子北方贤圣人。’则非楚人明矣,毕武说殊谬。” 这说明,考定墨子籍贯的关键,是搞清楚墨子和鲁国、鲁阳的关系,其中还要搞清楚山东之鲁(东鲁)与河南之鲁(西鲁)的关系。 孙诒让的考证比毕沅的考证,无疑是前进了一步,更加细密了。但是仅此还不能推翻毕沅的结论,即墨子是鲁阳人。其一,墨子是以天下为怀、游走四方的学者,一个有严密组织的墨派“钜子”,经常往来于宋国、鲁国、齐国、魏国、楚国等许多地方,“独自苦而为义”(《贵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告子》)他多次出入于鲁国,这是历史事实,但这还不是说明墨子是鲁国人的“确证”,而只是一种可能性。《墨子一书所记载的墨子周游各国的材料,是不联贯的,即使紧靠在一起的两段文字,所记载的事实,在时间和地点上也并不是紧相衔接的。例如《贵义》篇按顺序这样记载了墨子的活动:“自鲁即齐,”理解为从鲁国或鲁阳到齐国,都可以。“南游于楚”,去见楚惠王,也可以作两种理解。但严格说,楚都在鲁国之西南,恰在鲁阳之正南,作后一种理解为优。“南游使卫”,卫国在鲁阳之北,鲁国之西,说明这次南游可能是从北燕出发的,能否由此推断出墨子是燕国人呢?“北之齐”,理解为由鲁国去齐地比较合适,但理解为由鲁阳远道北上,也未尝不可。可见,孙诒让斥毕沅“殊谬”,唯有他提供了“确证”,细推敲起来,漏洞也是不少的。 又如:“止楚攻宋”一事,《吕氏春秋》说墨子“白鲁往”,而《墨子·公输》篇却说“起于齐”。究竟是信其本书,还是以后出的《吕氏春秋》为准呢?古人已发现,墨子无论从鲁国或齐国出发,迢迢二、三千里,“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楚都)”(《吕氏春秋·爱类》),在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更不用说步行了!但如果理解为从鲁阳出发,过鲁关,经方城,经奔郢都,路程仅及鲁国至郢的三分之一,倒是很可能的。 唯一不利于“鲁阳说”的一条材料,是余知古的《渚宫旧事》载明鲁阳文君向楚惠王说“墨子北方贤圣人”;如果墨子是鲁阳人,鲁阳文君就不会说他是“北方”贤圣人了,可见这里是指鲁阳的“北方”,也就是鲁国了。其实,这是形式上的推论。如果从历史联系考察问题,就会得出另外的结论。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需要引证以下一些资料。 一、关于鲁地名。早在卜辞中已经出现。如“鲁受年”(《殷虚书契续编》5、6、10),注:“鲁亦地名”。在商代,曲阜地区称奄,周成王“践奄”封伯禽为鲁公时才改称鲁。卜辞中的“鲁”是指哪里,已不可确考。但在《逸周书》中却有这样的记载:“桀与其属五百人徙于鲁,鲁士民复奔汤。”(《殷祝解》)这个鲁,显然在夏桀的地区内,又临近商汤控制的地区。吴起所说的“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的“夏桀之居”(《史记·吴起列传》)大约在今河南洛阳、巩县一带。这是夏王朝的腹地。商汤的统治区域主要是在东部,以商丘一带为中心。商汤自东向西争夺中原,鸣条(今封丘)一战,夏桀溃败,仓皇南逃,今河南鲁

文档评论(0)

qhhb49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