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
概述
遗传性凝血酶原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凝血因子遗传性缺陷,目前累计病例约55例。本病因功能正常的蛋白质合成降低所引起者又称低凝血酶原血症,而异常蛋白质分子合成引起者称为异常凝血酶原血症。前者交叉反应物质阴性,后者则阳性。目前认为异常凝血酶原血症的病例多于低凝血酶原血症。
疾病简介
本病极为罕见,是由于凝血酶原的生成受到障碍所致,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阳性家族史较为常见。临床表现以脐带出血为多见,其次为粘膜出血如鼻出血、胃出血、血尿等,亦有皮肤出血点及组织出血,手术后伤口渗血不止。凝血酶原的有效止血浓度在30%~40%。轻型患者的因子浓度约在25%,严重出血的凝血酶原浓度在15%以下。实验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血浆凝血酶原促凝活性测定(Ⅱ∶C)降低。治疗以补充新鲜全血,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制剂。
病因及发病机制
凝血酶原是由肝脏合成的维生素K依赖因子之一(其他有因子Ⅶ、Ⅸ、Ⅹ、蛋白C、蛋白S和骨γ-羧基谷氨酸蛋白质)。含579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糖蛋白,分子量72,000.自N-末端起,有1个Gla区(1-40),2个环区(41-271)和1个催化区(271-579)。Gla区内含10个r-羧基谷氨酸残基,主要功能为通过结合钙离子与磷脂联结。环区参与其与底物和辅因子间的相互作用,环区2可与FⅤa结合,并含有FⅩa的作用位点组氨酸205~精氨酸220.催化区包括激活区和丝氨酸蛋白酶区。在钙离子、FⅤa和磷脂的参与下,凝血酶原被FⅩa激活。裂解部位为精氨酸271-苏氨酸272,精氨酸320-异亮氨酸321.生成有酶活性的双链结构的凝血酶。凝血酶原单独在精氨酸320处裂解生成一个中间产物,进一步分别在精氨酸284和精氨酸155处裂解生成凝血酶和凝血酶原片段1及凝血酶原片段2.凝血酶由A链和B链经二硫键联结组成,含308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36,000.A链含49个氨基酸残基,又称轻链,其功能不明。B链含259个氨基酸残基,又称重链,是酶活性所在的部位,凝血酶原催化区中的丝氨酸蛋白酶即在B链。丝氨酸蛋白酶区具有蛋白酶活性,含识别并裂解底物的部位,酶活性氨基酸为组氨酸363,天门冬氨酸419和丝氨酸525,该区精氨酸382-精氨酸393片段称为阴离子结合部位,是凝血酶原与纤维蛋白原,血栓调节蛋白和水蛭素作用的部位。 凝血酶原在凝血机制中起着中心的作用。在激活的因子Ⅴ和由血小板或其他细胞提供的磷脂表面存在的条件下,被激活的因子Ⅹ激活形成凝血酶。凝血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对多种凝血因子具有水解作用。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另外还具有:⑴诱导血小板聚集;⑵激活ⅩⅢ因子;⑶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从而激活纤溶系统;⑷激活由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⑸激活因子Ⅴ、Ⅷ、Ⅺ,生成更多的凝血酶;⑹激活蛋白C系统;⑺刺激伤口愈合。因而凝血酶原缺乏或结构异常使凝血酶导致凝血机制的异常。
临床表现
本病(低凝血酶原血症和异常凝血酶原血症)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男女患病机会均等,少数病例双亲为近亲婚配。临床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出血症状,出血倾向的严重性和血浆凝血酶原活性含量呈相关关系。杂合子一般无出血症状,少数患者偶有鼻衄、拔牙后出血略多于正常人等症状。纯合子和双重杂合子患者有较严重的出血倾向。鼻衄、月经过多、皮肤瘀斑、血尿、拔牙后出血、创伤或手术后出血较常见。可发生血肿、脐带出血及关节出血,但少见。 ?
鉴别诊断
诊断应根据病史包括家族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除凝血酶原外的其它维生素K依赖因子均应正常。在诊断本病前,应排除由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获得性凝血酶原缺乏。肝病、双香豆素类药物以及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其他可能导致维生素K缺乏的疾病所引起的凝血酶原缺乏应与本病鉴别。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引起的获得性循环抗凝血酶原抗体也需与本病区别,此种抗体和凝血酶原形成的复合物从循环血液中清除快速,可导致获得性低凝血酶原血症,但SLE的其他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与本病鉴别并不困难。
疾病检查
典型实验室检查结果为PT延长,PTT延长,蛇毒时间延长,但凝血酶时间(TT)正常。PT延长和PTT延长用血清或吸附血浆均不能纠正,用正常新鲜血浆或贮存血浆均能纠正。用特殊的实验进行凝血酶原活性测定(凝血酶原时间二期法)具有诊断意义。纯合子患者FⅡ:C 水平约为正常人水平的2~20%。杂合子患者FⅡ:C为40~75%,其PTT和PT正常。用免疫学方法测定抗原,FⅡ:Ag和FⅡ:C平行明显降低者为低凝血酶原血症,FⅡ:Ag正常或略低而FⅡ:C显著降低者为异常凝血酶原血症
遗传性因子V缺乏症
疾病概述
该病甚少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往往有近亲婚配史,男女均可发病,部分患者可合并其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