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阜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原始文明,早在76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这里是“玉龙故乡”,是“中华第一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长久以来的民族融合,必然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形态,逐步形成了阜新多民族、多文化元素的民俗文化特色,如饮食文化中的“喇嘛炖肉”、“喇嘛羔”、“蒙古馅饼”;服饰文化习俗有蒙古男袍、女绣袍、马甲等;寺院经典舞蹈有查玛舞;还有蒙古族的“祭敖包”、“那达慕”盛会等。民间工艺习俗有绘画、剪纸、风筝。文体游艺习俗有“跑黄河”、皮影戏、大秧歌等等。
阜新民俗文化概览
阜新大秧歌
大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阜新民间的一项文艺活动。一般都称其为扭大秧歌。是伴随着鼓乐的节奏欢乐地扭动全身的一种文艺活动。参加演出者,都身着古装,手持扇子或是彩带,有的还装扮成唐僧取经、白蛇传、傻柱子、小老妈等各样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秧歌队在领队的引领下,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之下,他们欢快地舞动着,并按节拍走出各种各样的队形。整个秧歌场面真是锣鼓阵阵,唢呐声声,彩扇飘舞,身姿翩翩,热闹壮观。
蒙古剧
二十世纪中叶,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蒙古贞大地上产生了阜新蒙古剧。它在本地多年演出,并到内蒙古、东北三省和北京表演,深受各族人民群众欢迎。故被国家文化部认定,正式载入全国戏曲志史册,填补了我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的一项空白。阜新蒙古剧是在蒙古族短调民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蒙古民族的歌、舞、扮、诗、骑、射的综合艺术。
查玛舞
查玛,藏语,意为舞、跳之意。俗称“打鬼”、“跳神”。亦称“羌母舞”,也称“金刚神舞”。二千多年前,起源于印度。唐代随佛教传入我国西藏;后被藏传佛教所采纳,成为寺院的“法舞”。三百多年前传入阜新地区,落足于三百六十多座大小寺庙。盛行于19世纪20年代,延续到本世纪50年代后逐渐销声匿迹。 其内容主要表现为诸神佛合力以法力无边的佛法驱妖捉怪,解除人间的各种灾难,以救众于水火之中。
安代舞
安代舞是蒙古贞部落地区,也即阜新地区的蒙古族舞蹈,始自清代,原于萨满教。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品种之一。由于当时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安代舞最初的功能主要是被用来驱邪治病。后来普及到民间,成为群众自己驱邪治病的民间安代。并在唱的形式中加进了舞蹈动作。起初以舞伴唱安代时需要有13名歌舞手。其中一名为领唱歌手,其余12人伴唱伴舞。歌舞手们手持白巾,一人领唱众人相合,载歌载舞。主要动作是双手挥舞,双脚跺地,节奏强烈,具有朴实、奔放、刚劲的风格。
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璀璨的蒙古族民间文化宝库中,蒙古贞民歌当首屈一指。蒙古贞民歌在民间广为传唱,一辈辈一代代经久不衰。民间有一句俗语:三个蒙古贞人,两个是歌手,另一个是说书的。蒙古贞民歌被看成是蒙古贞地区的百科全书。因为民歌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民间风情和生活状况。如有表现部落生存和发展的《大雁》;有表现蒙汉两族通婚的《四公主》,有反抗外侵保卫家乡的《海公爷》等等。
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即人工用木或土或石堆积而成的堆子。从象形意义上讲,它可代表天、地、山川。蒙古族在信仰喇嘛教之前,信奉萨满教,是敬重天、地、山川的。认为它们对人类有功,就加以崇拜,对之许下心愿,祈求幸福、平安,逐步演变成祭敖包这种习俗。信喇嘛教之后,这种习俗一直沿续。祭祀敖包无固定日子,一般都在农历五月十三或六月十三举行。祭祀敖包规模很大,形式多样。届时敖包上密插树枝,四周悬挂五颜六色的步条和纸旗,旗上写着经文,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与宗教特色。
胡尔沁好来宝
阜新胡尔沁地区的好来宝是以单口说唱或对口说唱、群体说唱的表演形式为主。也有四人自拉自唱、或四人同奏胡琴、众人说唱等群体表演形式。好来宝通过唱词内容展现情节,以动作表情吸引观众,说唱旋律优美,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博得群众的青睐。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灯影戏,是艺人用驴、牛等皮革制成的戏曲影人、布景、道具的总称,以人物为主。在阜蒙县于寺镇沙力土村活跃着一支自发组成的乡村驴皮影戏班。戏班子成员都是务农的农民,他们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唱戏。曲目既有传统的戏目,还有自已编创的接近现实生活的新题材。造形古朴、夸张,演出时声情并茂,注重刻画人物内心和面目表情,而唱腔的风格则介于二人传和评戏之间,音韵活泼、豪放,带有浓烈的辽西风情。
胡尔沁说书
流传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胡尔沁说书,是一种具有鲜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曲艺形式。历经无数蒙古族民间艺人的口头说唱与传承,显示出无穷的魅力。胡尔沁,就是指手持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