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残余应力测量钻孔应变释放法-钢铁标准网
《金属材料 残余应力测定 钻孔应变法》
国家标准编制说明
1、 工作简况
1.1 任务来源
根据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钢标委 [2011]号文件》“关于转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年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所下达的国家标准修订计划,《》标准列入国家标准修订计划,计划编号为201-T-605。该标准由武、共同负责起草。
.2 起草过程
2012年8月提出《金属材料 残余应力测定 钻孔应变法》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草案。
2.3 制定本标准的原则
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有关标准及相关文献,可以直接借鉴的现成的国外标准和国内标准有:
ASTM E837-08 “Determining residual stresses by the hole drilling strain gage method”
NPL measurement good practice guide 53 “The measurement of residual stresses by the incremental hole drilling technique”
Techinical Note TN -503-5, Measurement of residual stresses by the hole drilling strain gauge method, Vishay Measurements Group, 1993
SL 499-2012 “钻孔应变法测量残余应力的标准测试方法”
CB 3395-92 “残余应力测试方法 钻孔应变释放法”
ASTM E837-08采用高速钻逐层钻孔逐层测量应变的方法测定各同性线弹性材料表面残余应力面应力梯度较小。材料表面残余应力材料表面残余应力本标准草案的。
图1 残余应力测试点分布图
2.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图1中测试点1至点5、点6至点10以及电11至点15分别为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武钢研究院三家单位采用盲孔法测试残余应力的测试点。通过应变片采集得到纵向和横向的释放应变,扣除相应的钻削加工应变,得到真实应变,再依据盲孔法计算公式求得沿纵向和横向的残余应力[3]。盲孔法计算公式如下[4]:
(1)
(2)
式中:(x、(y((x和((y分别为释放应变((扣除加工应变((m后得到的纵向和横向的真实应变。测量系数k1= -1.48,k2=0.37。钻削加工应变((m和释放应变((的关系:((m=0.39((-13。
依据公式(1)和公式(2)得到三家单位残余应力测试结果如表1至表3所示。为研究纵向残余应力和横向残余应力随测试点离焊缝距离的分布规律,绘制三家单位测试残余应力(x、(y(x在焊缝中心位置最大,测量值基本接近材料的屈服强度,在焊缝及热影响区纵向残余应力(x为拉应力,母材部分纵向残余应力(x为压应力,且随着测试点离焊缝中心距离变远,纵向残余应力(x基本呈线性减小;垂直焊缝方向的横向残余应力(y在焊缝中心位置最大,基本表现为拉应力,热影响区及母材位置分布其它4个测试点均为压应力,且横向残余应力测试值变化幅度较小,无明显规律。
三家单位采用盲孔法测试残余应力的变化规律存在很好的一致性。但各测试点残余应力测量值存在一定的偏差,峰值应力最大相差113 MPa,相差27%。这与诸多因素有关,譬如测试点打磨程度的不同、钻孔深度的不同,局部组织不均匀等等。同一块试板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测试点,三家单位测试结果的不同,工程上是可以接受的。
表1 中科院金属所盲孔法测试残余应力结果
测点
编号 测点焊缝中心距离
/mm 释放应变 真实应变 残余应力/MPa 1 63 86 -17 65 3 -98 -40 2 45 -25 -8 -2 8 -1 -11 3 32 -197 63 -107 51 130 -17 4 16 -338 149 -193 104 229 -48 5 0 -552 179 -324 122 412 -4
表2 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盲孔法测试残余应力结果
测点
编号 测点焊缝中心距离
/mm 释放应变 真实应变 残余应力/MPa 6 66 49 -7 43 9 -68 -36 7 48 -24 24 -2 28 -13 -40 8 32 -249 2 -139 14 198 -55 9 19 -376 201 -216 136 246 -82 10 0 -433 111 -251 81 327 18
表3 武钢研究院盲孔法测试残余应力结果
测点
编号 测点焊缝中心距离
/mm 释放应变 真实应变 残余应力/MPa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