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汉语怎样筛选网络语言
2007年01月31日 15:00
????近日,继上海出台首部规范网络语言的地方性法规之后,福建省对网络用语规范也进行了立法讨论。随着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中的流行,网络语言让老师担心、家长着急,有人甚至提出了“网络语言要‘革’现代汉语的‘命’”的极端说法。
4月4日,媒体报道福建审议本省《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草案修订稿)》时,就如何规范网络用语进行了立法讨论。这是继3月1日起上海推行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后,又一省级政府对网络用语是否应该立法规范进行讨论。上海对网络用语作出这样的规定:“国家机关公文、教科书和新闻报道中将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言。”这一规定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对网络语言的讨论:网络语言的使用状况如何?网络语言不规范的危害有多大?如何规范和引导网络语言的使用?
听不懂的网络语言
互联网的出现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便捷,没有局限,网民交流的语言更是五花八门,从早期出现的“美眉(美女)”、“88(再见)”到正在流行的“偶(我)”、“稀饭(喜欢)”,网络语言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
网络语言的风趣简约,使其很快形成了气候。一些青少年甚至将网络语言带进了日常生活,让家长和老师们摸不着头脑。于是,老师们担心:网络语言会不会让学生养成不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坏习惯?家长们着急:网络语言会不会造成他们和孩子沟通的障碍?语言专家们也开始担忧:网络语言是否会对汉语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网络语言的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会对规范的现代汉语形成冲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晁继周这样分析。“青少年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阶段,对他们来说,正确的语言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在网络世界里乱用惯了,就有可能把那些不合规范的词语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对语言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除了语言学家,就连普通的网民也对此表示了忧虑。一位网友在题为《网络语言将破坏汉语的纯洁》的文章中写道:“当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的时候,我真担心汉语的纯洁性将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将从小生活在网络中,他们也许将不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标准汉语!”
“这位青年网友的担心绝非杞人忧天。”晁继周说。
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生汪磊对网络语言问题作了相关的调查和研究。通过数据统计,他发现了网络语言的弊病:网络交际中的确存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现象,比如在汉语词后面加上了英语时态形式,如“关注ing”、“期待ing”等,而且网络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污言秽语。
汪磊指出:“一些人将网络上运用的词汇扩大到日常生活中来,出现了与汉语语言形式不相符的字母、数字、符号和时态变化。这些语言如果太多地进入日常生活,肯定会对语言的表现形式产生影响。”
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是挑战还是补充
网络语言对日常交流的影响是必然的,但是,“网络语言并不是洪水猛兽。”一些专家的意见或许可以减轻老师和家长的忧虑。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完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相反,语言和语言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不可能完全隔开。网络上的语言不可能只存在于网络,必然会有一部分网络语汇进入到日常生活中来。”汪磊指出。“这种影响是正常的,而且是必然的,但是不能将其夸大。”
汪磊在他的《网络媒体语言使用状况报告》中进一步表明:无论是网络论坛还是在线聊天,日常词语仍在网络语言中占主流,常规的词汇和语法仍然是网上语言表达的主要手段。报告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统计数据显示:被各种媒体、研究文章反复引用,代表经典网络语言的语汇,如“748(去死吧)”、“7456(气死我了)”、“酱紫(这样子)”、“虾米(什么)”等等,使用频率很低,有的甚至为零!
“网络语言既是为了弥补网络交流的缺陷而产生的,比如由于看不到表情,就会用一些特殊的语汇和符号进行表达。这种特殊性造成了网络语言使用上的局限性,因此难以造成巨大的影响。”汪磊指出:“我们要从网络语言的特殊性来考虑其存在,而不能仅仅用网下的语言行为规范去衡量网上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而将其看作‘洪水猛兽’。”
引导+疏导:规范网络语言的两剂药
“语言和人体一样,有着自己稳定的、健康的发展机制,即在某个范围内是可以维护自身健康的。”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张普教授告诉记者。“这个机制就是约定俗成的规律,即语言要被大多数人认可和使用。”
“规范网络语言,需要疏导和引导。”张普认为,现在网络语言显然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就像人体虽然有了自身的调节还是会生病一样,约定俗成中也会出现习非成是的成分。”
“上海市的规定限定了网络语言的适用范围,这就是引导措施的一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