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佛教寺院与国史上四种筹措金钱的制度
佛教寺院与国史上四种筹措金钱的制度杨联陞国史上有四种筹措金钱的制度,分别起源于佛教的庙宇和寺院,要不然也与它们有着密切的关系[1]。这就是当铺、合会、拍卖以及出售彩券等四种办法。佛教寺院所拥有并经营的当铺可以远溯到5世纪。合会至迟到了唐代就已和寺院密不可分。圆寂僧侣的私人所有物在唐、宋、元各朝已在寺院中拍卖,而其起源也许更早。元朝时代寺院也已发行彩券来筹取基金。典当与合会,在寺院团体之外早已是普遍的方式,而且也被急需金钱以筹措基金者用作重要的手段。不过,另外的两种办法就似乎没有这般既显著而又无间断的记录了。虽然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种不同形式的拈阄[2],然而它们主要是用来赌博或占卜。租税的包办,在中国也是一件拥有长期盛名的惯例,其间竞争性的叫价也曾为人大书特书,然而它实际上和拍卖扯不上关系。拍卖与出售彩券,从明代以来几乎已不再为人用来作为筹款的手段,就是在寺院里也如此。它们在19世纪时重新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很可能还是从西方再次引介过来的。宋代以来,竟价包税的术语为“买扑”或“扑买”。元朝时,尽管贤明的政治家耶律楚材大力反对,可是由于租税承包者竞价的结果,某些税收遂由1238年(元太宗窝阔台汗十年)的银一百一十万两提高到这个数额的两倍。(《元史》卷146,页9上)。《清史稿》卷129,页18下—19上把租税承包者叫作“朴户”。“朴”字可能是“扑”的误刻或者异写。《夷坚志》(涵芬楼本)“补”卷7,页3上中有“酒拍户”一词。此指酒税的包办者;酒在宋代是由官府专卖的。(见《宋会要稿》册130,“食货”19,页1上—19上)“拍”字是同页中“扑买”之“扑”字的异写形式。这段文字所提到的年代是淳熙(1174—1189)初年。“扑”宇的相关意义见页199注[3]及页200注[4]。《南开社会经济季刊》第8卷第4期(1936年),页824—852,有一篇很有用的文章,张纯明所撰“华北的包税制度——河北省静海县税收拍卖制度的个案研究”,不过张氏说:“包税的史料不会早过清朝。”这是不正确的。(页826)中国典当事业起源自佛教一事,数位中、日学者已曾加以论列。著名的宋代诗人陆游(1125—1210)于其《老学庵笔记》[5]中提到了当时佛教寺院中被称为“长生库”的当铺。并且他还考证这种习尚,直追溯到5世纪末期,那时有一名叫甄彬[6]者将一束苎布质押于寺院仓库。后来,当他赎回去的时候,发现布里竟有五两黄金,他马上就送还回去。18世纪的学者翟颢于其《通俗篇》[7]中,引用了陆游的陈述,并且也添加了许多历朝历代当铺名称的资料。他断定在唐代以前,典当仅局限在佛教寺院。日本法制史权威宫崎道三郎(1855—1926)[8]曾就中、日两国早期当铺的历史作过一番彻底的研究。在起源于佛教一点上,他同意翟颢的说法,并且主张日本僧侣在镰仓时代以前由中国传入了典当事业。他还很风趣地指出:宋代质库(当铺)的店东穿着皂袍,就很可能是受到佛教僧侣身着缁衣的影响。不过宫崎氏并未极力强调这个观点,因为宋朝时代士大夫也穿着皂袍。诚实不欺的甄彬的故事其实并非佛教寺院典当事业最早的出处所在。《南齐书》卷22,页8下云:482年(高帝建元四年)南齐录尚书事褚渊去世后,他的弟弟褚澄从招提寺中赎出一件白貂坐褥、一支介帻犀导[9]和一头黄牛,这都是这位宰相所质押的。白貂坐褥是太祖高皇帝赐给褚渊的。他弟弟将貂皮割开为自己做了一些其他用品。为此,他在483年(武帝永明元年)遭到参劾而免职。借着这寥寥几件资料,我们当可将典当事业溯源到5世纪晚期[10]。“长生库”一词显然原先只是用来泛称寺院的仓库而不一定涉及典当质押的功能。就此意义而言,它是“无尽藏”的同义词。这点也为宫崎氏所论及[11]。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无尽藏是在隋朝长安的化度寺,这是僧人信行(540—594)所创立的三阶教[12]的中心所在。寺院中,由信徒所奉献的巨额财富,在初唐时期本是用来整修全国各地的庙宇、寺院,但是到了713年(唐玄宗开元元年),这个库藏就奉敕令充公了。当其盛时,由无尽藏中贷出金钱甚至不用写立契据[13]。这或许是因为大多数承借者为了担心报应不爽的缘故而都会归还借款吧[14]。中文的“无尽”一词,在日文中读作mujin,与典当制度一起为日本人所沿用。日文中,“无尽讲”(mujinkō)一词不但有拈阄的意思,而且也有合会的意思。当我们了解到后者与佛教寺院的密切关系,而拈阄可能用作决定由哪个成员来获取会款的办法时,这些引申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唐朝时,俗界人士也从事典当事业是无可置疑的。举例来说,高宗和武后的女儿太平公主[15]及其门客(包括一位番僧)据说就拥有田庄、苑囿与质库。一个唐朝的故事提到在长安的西市就有一位俗界中人拥有一家当铺(“寄附铺”)[16]。南宋时代,有些富有的俗人合伙在佛教寺院中开设当铺。他们的主要目的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