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前交叉韧带重建固定技术前世今生
前交叉韧带重建固定技术——前世今生
这是一篇来自Techniques in Orthopaedics的综述,细说了一下ACL重建固定技术的历史,尽己所能做以编译,希望对感兴趣的站友有所帮助:
早在公元前270年,Hippocrates就描述了因交叉韧带伤病而导致的膝关节对位关系异常,最先详细陈述前交叉韧带的学者当属罗马“御医”Claudius Galen(希腊,公元129年),他在描述膝关节稳定结构时将前交叉韧带称为“Genu Cruciata”。1845年,里昂学者Amadee Bonet列举了前交叉韧带损伤相关的症状——剧烈的瞬时损伤,可引起关节腔积血和膝关节功能丧失。
首例前交叉韧带修复术由来自英国利兹的Mayo于1895年完成,他将断裂的前交叉韧带重新修复于股骨附着处,患者术后跛行得以改善,6年后可以跑步。1903年,慕尼黑的Lange用丝织物完成了首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但遗憾的是效果欠佳。
起——缝合固定的年代
1914年,Hesse介绍了俄国圣彼得堡的Grekow成功完成的取阔筋膜重建交叉韧带的手术。重建物穿过股骨隧道缝合于股骨和胫骨的骨膜,这标志着前交叉韧带移植物固定术的开端。
英国布里斯托尔的Hey Groves在1917年报道了其利用髂胫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手术,该手术取部分髂胫束穿过股骨及胫骨隧道,在胫骨隧道出口处缝合于骨膜和筋膜(图1)。
图1 Hey Groves 1917年利用缝合固定技术完成的ACL重建手术示意图
20世纪30年代,Campbell、Macey等外科先行者也尝试应用髌韧带、半腱肌等移植物重建ACL,但移植物的固定仍以缝合于骨膜为主。
承——多种固定方式纷纷呈现(20世纪50年代)
1956年,Augustine介绍了由Lindemann首先提出的ACL移植物固定技术,与Macey类似,这种技术也是利用半腱肌肌腱进行重建,但移植物的固定通过捆绑在船型钉上完成。这一尝试开启了ACL重建移植物固定方式的新时代。
Bru¨ckner在1966年将取自胫骨结节的带皮质骨髌韧带崁压固定于胫骨隧道内,这被认为是ACL重建手术崁压固定(Press-fit)技术的开端(图2),另外,他还尝试了利用皮质骨Button固定以实现拉紧移植物的目的。
图2 Bru¨ckner描述的Press-fit技术
1969年,Franke提出了骨隧道界面固定的概念,即利用楔形骨块将骨-腱-骨移植物分别固定于胫骨、股骨的技术,在1976年的滑雪创伤研讨会上,他报道了100例ACL重建的病例。
1970年,Jones介绍了利用髌韧带中1/3结合崁压固定技术的方法,取自髌骨的骨块最终崁进了由膝关节向外预制的股骨槽内,此技术的成功意味着利用移植物自身的摩擦力可以提供足够的稳定性预防移位,而不必再使用附加的固定物(图3)。
图3 Kenneth Jones介绍利用髌韧带中1/3重建的改良手术
70年代,利用阔筋膜进行关节外非解剖重建的技术逐渐流行,代表人物包括Galway、Macintosch、Lemaire等,1979年,Marshall介绍了一种利用髌韧带进行重建的方法,该技术中,移植物绕过股骨外髁固定于Gerdy结节。
完全意义上的ACL移植重建术出现于1987年,由Hertel报道,最初的技术是在关节镜辅助下的微创手术。移植物由髌骨骨质-韧带-胫骨结节处的骨质共同构成,取于胫骨结节的骨栓被塞入股骨隧道,在胫骨隧道出口处做槽并固定移植物的另一端。Hertel和Behrend稍后还介绍了利用骨栓在胫骨侧固定移植物的方法。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多名作者进行了改进:
(1) Boszotta完成了全关节镜下手术
(2) Felmet通过取自股骨的骨栓实现股骨侧的界面固定
(3) Gobbi等描述了在股骨侧利用锥形隧道的方法,骨移植物由外向内通过股骨隧道,固定更为牢固
Paessler首先应用自体肌腱进行了ACL重建,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经折叠处理后做为移植物;根据移植物的尺寸由关节内向外钻股骨隧道,外侧皮质略扩钻(由外向内)以更好地固定,而胫骨侧的固定则由隧道开口处捆绑于骨上完成。
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此种手术技术,很多作者进行了生物力学研究和长期随访,结果表明,该手术技术可以取得与传统方法等同的生物力学效果,长期效果也基本相同。
转——各种固定技术的演变(20世纪80年代)
1983年,Lambert开始利用6.5mm直径的AO皮质骨螺钉固定骨-腱-骨移植物。1987年,Kurosaka提出移植物的固定是ACL重建的关键,并证明了界面螺钉固定技术比皮质骨螺钉固定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效果,他的工作开启了ACL移植物界面固定的发展。
界面螺钉固定技术中,螺钉与移植物平行插入隧道,可将移植物压向骨壁,并产生一定生物学效果,可以提供更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