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广播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半个世纪广播情.doc

半个世纪广播情   江南五月,春夏交替,万木葱茏,草长莺飞。在这生机蓬勃的季节, 我们迎来了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六十周年生日。作为一个“老广播”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也为能作一个“广播人”而深感自豪。祝贺电台六十周年大庆,最好的献礼就是回顾其成长历程,发扬光荣传统,开创更加灿烂的未来。      收音员抄收记录新闻      我的广电生涯是从当收音员起步的。1950年,我从修水县联合中学报名参军,在江西省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报务大队学习。1952年转业回县时,领导问我在部队干什么,我说我是学无线电报的,几天后我就被分配到县广播收音站工作。领导以为学无线电报的就会懂广播收音,其实我连收音机都没见过,就这样阴差阳错走进了最基层的广播部门。   建国初期,社会上收听工具稀少,全省的收音机仅有2000台,主要在大中城市。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的声音要传播到广大群众中去,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地、市、县建立广播收音站。1950年,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建立收音站的指示》,江西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全省第一期收音员培训班,一百多名学员结业后分配到7个地市和82个县建立收音站,每个站发一台“5042”收音机,用A、B两种干电池做电源,室外架设天线,墙下埋设地线,接收广播信号。收音站的主要任务不是组织群众听广播,而是每天抄收中央台和江西台的新闻,第二天刻钢板,印成油印小报,发至县有关部门和区文化站,他们再把重要新闻写成黑板报,过往行人从黑板报上获得信息。像我的家乡修水县地处赣西北边远山区,当时不通公路,省里的报纸由邮递员肩挑背驮,走五六天才能送到县里。在这种情况下,记录新闻就显得非常及时、非常重要。1953年3月,我从收音机里听到斯大林逝世的消息,立即向县委宣传部汇报,而中央有关各地如何举行追悼大会、介绍斯大林生平等重要文告,都是收音员在晚上收音时就着煤油灯微弱的灯光一字一句抄下来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收音站就是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分布在全省的一张收听网,记录新闻是电台发布新闻、传达政令、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在今天收听工具普及千家万户,袖珍收音机随身可听广播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忘记这样一段历史,收音站、记录新闻应该在广播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1953年春节,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号召收音员到农村去组织农民收听“春节特别节目”,我和文化馆的同志用箩筐挑着收音机、干电池、天线等到农村组织农民听广播。收音机里又讲话,又唱歌,农民不知道这声音从何而来,硬要把收音机的后档板打开看个究竟。这是修水农民第一次听到广播,着实是件新鲜事。前来听广播的人很多,许多乡干部、团员和军属听了广播后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写信,表示要继续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打败美国野心狼”。完成任务以后,我向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写了工作汇报,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修水县收音站被评为全省五个先进站之一,得到了一台收音机的奖励。就在这年6月,我被调进了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有幸成了省级新闻单位的一员,走上了漫长的广电人生路。      当记者 亲历火红年代      1953年6月我调进省电台时,台址在南昌市百花洲(后来成了青少年宫),一幢两层的旧式洋楼面积不足一千平米,全台职工(包括发射机房和行政人员)只有七十多人。我被分配到编辑部农村组当见习编辑,在老同志的帮助下边干边学。当时编辑部人手少,我们这些从基层调上来的年轻人充满朝气,热情高干劲足,外出采访的机会很多,业务上也得到了锻炼提高。   五十年代初期,新生的人民政权朝气蓬勃,百废待兴,广大人民群众意气风发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共和国历史上激动人心的火红年代。我有幸参加了这个时期的各种重要报道,采访了江西省举行的第一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首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首届青年积极分子大会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和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时,南昌市的工人集体收听大会实况广播,我到现场采访,报道他们屏息聆听、热烈讨论、欢呼雀跃、纵情高歌的情景。此外,我还报道了八一起义纪念馆第一次开馆、江西省第一次用飞机灭虫等。这许多的“第一”,已成为广播宣传的珍贵历史资料。   1956年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在第四交通路(今北京西路八一广场旁边)建设了新的办公楼,7月份迁至新址办公,工作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广播宣传和事业建设也出现了新的面貌,广播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以后的几年中,随着农村有线广播的兴起,广播宣传覆盖广大农村,深入千家万户,特别是半导体收音机的普及,更使广播进入一个腾飞的年代。“许多天下事,送到枕边来”,听广播已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臾缺的部分。   1957年,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在全省各个专区建立记者站,这是扩大报道面,确立省台面向全省,加强基层报道的重要举措。我有幸成为九江专区的第一任驻地记者。这个时期正处在贯彻“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