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矿床学.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变质岩复习名词解释1.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是一个亚固态的过程,由于物理或化学条件的改变,导致了矿物及其结构发生了改变,常常引起某个岩石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与部分熔融共存。2.重结晶作用:指岩石在保持固体状态下的矿物重新组合和通过化学反应形成新的矿物过程。重结晶前后,岩石总化学成分保持不变。3.交代作用:指固体岩石在化学活动性流体作用下通过组分带入带出使岩石总组分和矿物成分发生变化的过程。岩石在交代过程中体积不变。4.晶内塑性变形:主要包括直线滑移、双晶滑移、单个晶体的扭折,它们与晶体位错移动相联合。直线滑移:晶格滑移距离是结晶学基本单位的整数倍,滑移结果改变晶体形状但不改变晶格方位。双晶滑移:滑移距离是结晶学基本单位的分数,滑移结果产生机械双晶。单晶扭折:由于晶内变形不均匀而在滑移中发生旋转,导致滑移面弯曲扭折形成。位错:是晶体内原子排列不完整造成的线缺陷。晶界塑性变形:包括颗粒边界的滑移和扩散流动(压溶)。扩散流动:较大应力下的颗粒边界→较小应力边界;晶体形状改变化学迁移→晶体生长;晶体形状改变。这一过程可以有流体,也可以无流体。压溶:有粒间流体参与时,通过粒间流体相的扩散流动。变质分异:使原先均匀的岩石发育成分层的变质过程。形成机理:1.成分层代表扩散反应带。化学不相容的两种岩石之间的化学位梯度自发引起;均匀岩石中粒间溶液活动化学组分化学位梯度引起。2.成分层的发育是构造重结晶的结果。先存岩石中的先存成核的结果(Bramwell, 1985)。3.成分层是强烈压扁的结果。7.P-T-t 轨迹:就是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 P-T条件随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的历程或在P-T 图解中表示历程的曲线。8.进变质:岩石在热峰前,温度随时间而增加的过程中发生的变质结晶作用。递增变质:一个变质地区,地表沿一定方向,热峰温度连续有规律地增加的变质作用。退变质:岩石在热峰后,伴随温度降低发生的变质重结晶作用。退化变质:岩石在热峰后,伴随温度降低发生的变质重结晶作用。①包含退变质含义;②复变质中,比老的变质事件温度低的年轻变质重结晶作用。12.热峰条件:是岩石在变质作用过程中经历的最高温度状态时的条件,包括热峰温度、热峰压力等。13.变质级:变质作用的程度,由平衡矿物组合来确定的,通常主要指示变质作用的热峰温度,分为四种,很低级(300-400)、低级(400)、中级(600-700)和高级(700)14.变质反应:发生在变质作用的条件下的化学反应15.变质相系:一个递增变质地区观察到的变质相的系列。如:①低压变质相:沸石相,葡萄石-绿纤石相和绿片岩相等②中压变质相: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③高压变质相:蓝片岩相和榴辉岩相。 变质相:在热峰附近一定的P-T-x范围内达到化学平衡的一套变质矿物组合,它们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是紧密相关的,不断重复的。以致于它们的关系是衡定的,其矿物组合与化学成分之间有固定的可以预测的关系。16.矽卡岩:中酸性岩浆岩侵入到碳酸盐原岩中,发生交代作用形成,岩石组成以钙铝榴石-钙铁榴石,透辉石-钙铁辉石为主。17.孔兹岩:由石榴石、矽线石、堇青石组成,原岩是泥质岩,经过麻粒岩相(高温)变质形成。18.蓝片岩:含蓝闪石的片岩总成,原岩多为基性,经蓝片岩相变质(高压-低温变质),19.榴辉岩:由石榴石和绿辉石组成的无长石的区域变质岩,其中石榴石与绿辉石的含量和>75%,单个含量75%,原岩为辉长岩,经榴辉岩相变质而形成。20.柯石英:高正突起,二轴晶,边缘常有放射状裂隙。是一种超高压产物。大题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和压力、流体成分、时间)变质作用是一个亚固态的过程,由于物理或化学条件的改变,导致了矿物组成及其结构构造发生了改变,常常引起某个岩石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温度。①升高温度有利于吸热反应,温度降低有利于放热反应,②加快反应的速率,是晶体生长与重结晶的决定性因素。③改变岩石的变形行为,从脆性转为韧性变形④产生变质热液,作为催化剂、搬运剂与媒介对变质作用施加影响⑤温度升高,混合岩化⑥最低温度是成岩作用向变质作用转变的界限,一般为150-200℃,最高温度是变质作用想岩浆作用转化的界限,一般为650-700℃压力。流体。变质作用的类型267根据变质范围和地质背景:局部变质作用 (100km3),区域变质作用 (100km3)局部变质作用,分布局限,面积小于100km3,局限在一个具体的地质构造中,往往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分布在,要由导致的变质作用。主要控制因素为,主要变形/变质的机制为。P/T情况。(1)接触-热变质作用。岩浆岩与围岩之间,具很低的P/T类型。主控因素为温度(2)动力变质作用。分布在断裂带中,主控因素为偏应力, 高至低P/T类型(3)冲击变质作用。分布在陨石坑附近,在陨石冲击地表时,有强大的冲击力作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