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历(history)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历程(简史版) 发信人: toptip (土翁), 信区: Biology标? 题: 端粒和端粒酶的发现历程(简史版)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Oct? 7 03:34:42 2009, 美东)20世纪70年代初,对DNA聚合酶生化机制的深入了解引申出了一个“复制问题”:由于DNA聚合酶需要RNA引物来起始DNA复制,线性染色体DNA每复制一轮,都将缩短一个RNA引物的长度(1)。这意味着细胞需要引入特殊的机制来解决这个“末端复制问题”。而早在1939年,McClintock报道,在减数分裂后期产生的染色体断裂很容易重新融合起来,而在紧接着的有丝分裂中,这种染色体“断裂-融合-桥-断裂”的循环将不断继续(2)。人们从而推测,染色体的自然末端应该不同于一般的DNA断裂末端,它有一个特殊的结构来避免染色体间的相互融合。在逐渐明晰了染色体末端特殊结构,即端粒的概念后,Blackburn实验室于1978年第一次报道,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的染色体外线性rDNA的端粒是由重复的5’-CCCCAA-3’序列组成的(3)。1984年,Blackburn实验室通过将酵母端粒克隆到线性人工染色体的方法,发现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端粒序列是由不太规则的TG1-3/C1-3A组成的(4,5)。在同一篇文章中,Blackburn实验室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带着四膜虫端粒的人工线性染色体导入到酵母后,被加上了酵母的端粒而不是四膜虫的端粒(5)。当时人们普遍倾向于认为同源重组是端粒延伸的机制,但是同源重组无法回答以上的现象。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是:端粒的复制是由专门的酶来承担的。在四膜虫接合细胞的的大核发育过程中,大核的染色体断裂成几百个小染色体,每一个小染色体都被从头加上了端粒。可以很容易推测,如果假说成立,此时细胞内的“酶”活性应该是非常高的。结果Blackburn实验室的Greider果真从大核的裂解液中,发现了能延伸体外合成的四膜虫端粒DNA的酶活性。这种酶活性不依赖于模板,因而命名为端粒末端转移酶活性(6)。但很快他们发现这种酶活性是依赖于RNA的:当样品用RNase处理后,酶活性消失了(7)。1989年,他们从四膜虫的近亲Euplotes中克隆了端粒酶的RNA亚基,它的一段RNA序列正好和四膜虫的端粒序列互补(5,8)。1994年,Gottschling实验室克隆了酵母端粒酶的RNA亚基(9)。1995年,Blackburn实验室报道了酵母端粒酶的活性(10)。几年后,在1997年,Lingner等用生化的手段纯化了四膜虫Euplotes aediculatus端粒酶复合体,其中的p123蛋白后来被证明是端粒酶的催化亚基(11)。同一时期,Lundblad实验室用遗传学的方法筛选到了几个与酵母端粒复制密切相关的基因,其中的EST2后来被证明编码酵母端粒酶的催化亚基(12,13)。随着对这个领域了解的不断深入,现在我们可以用如下概括的语言描述端粒和端粒酶:端粒是在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核酸和蛋白组成的特殊结构,用于保护染色体,防止其降解和末端之间的融合,并且保证染色体的完全复制;典型的端粒DNA由简单的重复序列构成;在多数的真核细胞中,端粒是由一种核蛋白酶,即端粒酶,利用自身的RNA亚基作为模板来复制的。1.??? Watson, J.D. (1972) origin of concatameric T7 DNA. Nat. New Biol., 239, 197-201.2.??? McClintock, B. (1939) the behavior in successive nuclear divisions of a chromosome broken at meiosi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5, 405-416.3.??? Blackburn, E.H. and Gall, J.G. (1978) A tandemly repeated sequence at the termini of the extrachromosomal ribosomal RNA genes in Tetrahymena. J Mol Biol, 120, 33-53.4.??? Szostak, J.W. and Blackburn, E.H. (1982) Cloning yeast telomeres on linear plasmid vectors. Cell, 29, 245-255.5.??? Sh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企业采购管理蔬菜采购验收标准DOC56页.pdf VIP
- 2025年云南省中考物理试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
- 体温测量软件GBT 25000.51-2016自测报告.docx VIP
- WS∕T 225-2024 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pdf
- 信息系统的使用与维护管理办法.doc VIP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大理州永平县汽车客运站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环评报告.doc VIP
- 2022年1月广东自考《07114现代物流学》试题和答案 .pdf VIP
- Unit 1 Happy Holiday(大单元教学设计)英语人教版2025八年级上册.pdf
- 2025年军队文职人员公开招录《管理学》真题库(含答案).pdf VIP
- 网络数据安全检查项及检查方法.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