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器官研发的成果及应用.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仿生器官研发的成果及应用.doc

仿生器官研的成果应用 徐经纬 竺可桢学院巴德年1101班 摘要本文是一篇综述性论文。文章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仿生器官的研发、应用和发展的报道,介绍了科学家迄今在脑、眼、耳、鼻、手臂、心脏等器官仿生上取得的科研成果,并对这一科学领域的前景作了一定的展望。作者希望,能通过本文让读者对于仿生器官这一新兴研究领域有所了解。 关键词:仿生学,仿生器官 中图分类号:Q811 1 引言 仿生学(Bionic) [1],是一门通过模仿生物原理来建造技术系统,或者使人造技术系统具有或类似于生物特征的科学。 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生产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生物界是各种技术思想、设计原理和创造发明的重要源泉,并开始用化学、物理学、数学以及技术模型对生物系统展开了深入研究。生物学开始跨入各行各业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行列,而且首先在自动控制、航空、航海等军事部门取得了成功。由此,生物学和工程技术学科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孕育出了仿生学。 1960年9月,美国空军航空局在俄亥俄州的戴通空军基地召开了第一次仿生学会议,仿生学的发展历史由此正式开始。短短几十年间,这一领域的科研成果已经十分可观。其中,有一类重要成果,就是仿生器官。 2 近年来,虽然医学水平在不断发展,但是在面对器官老化、病变和坏死的问题时,仅靠他人捐赠器官,是无法满足所有病人的需要的。未来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所以有必要像更换机器的零件一样更换人体内老化病变的器官。仿生器官的研发,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生物体和机器之间确实有很明显的相似之处。由简单的单细胞到复杂的器官系统(如神经系统),都存在着各种调节和自动控制的生理过程。我们可以把生物体看成是一种具有特殊能力的机器,也可以把生物体比作一个自动化的工厂。它的各项功能都遵循着力学的定律;它的各种结构协调地进行工作;它们能对一定的信号和刺激作出定量的反应,而且能像自动控制一样,借助于专门的反馈联系组织以自我控制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 理论上说,这样的运作机制,是可以用机器来模仿的。2001年,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学研究所(MPI für Biochemie)的科学家[2]就成功地将动物神经细胞与芯片进行联接,并实现了神经网络与芯片相互间的信息传递。 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器官仿生已经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有效成果。 2.1 仿生脑 人类最重要、最复杂的器官是大脑,它控制我们的行动、呼吸,使我们感知世界并保存这些帮助形成我们的性格的记忆。意外事故或者疾病,如中风,对大脑的损害是灾难性的,会导致瘫痪甚至记忆丧失。对仿生脑的需求由此产生。 由Cyberonics公司[3][4]研制出的NCP系统,实际上是一种调节交感神经的装置,其功能犹如一台“大脑起搏器”,向那些自控行为失常的患者实施了极为独特的交感神经刺激疗法。这个装置仅有怀表般大小,可植入患者胸腔,并用细导线与颈部迷走神经相通。它能定时、定量地向迷走神经发出精确的电脉冲,以使该神经恢复(或调节好)到能控制体内某些脏器的活动。该装置已在试用中,患者应用后可减少甚至消除癫痫症状。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Southern California University)的Theodore Berger博士[5]一直在研发一种植入大脑的装置,它能够模拟发生在大脑海马体中复杂的神经活动,这种神经活动会形成新的记忆,从而恢复大脑的记忆功能。这种装置是一块将记忆编码储存在大脑其他部位的微晶片,已经用老鼠的大脑组织进行过了测试。研究人员希望这种装置能够给由于中风、意外事故或老年痴呆症对大脑海马体造成损害的病人提供一条修复记忆功能的途径。 2.2 仿生眼 眼是人获得外界信息时的重要器官。世界上,有55%的人面临由黄斑变性或视网膜色素变性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视觉缺陷。研究人员早已知道,眼内感光器(感光细胞)受损,能通过搭桥手术来补救。所谓“桥”就是一种光刺激与神经相连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装置,通过这一人工装置,即可将视觉信息传送给大脑,从而使盲人复明。 2000年,美国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研究者[4]研制出了植入式仿生视网膜合成芯片(ARCC),这是一种微型硅芯片,内置感光元件和电极。ARCC可植入视网膜视觉中心附近,进入瞳孔的光线和影像,穿过ARCC而撞击芯片背面的光传感器,它将这种光刺激转变为电脉冲,这与健康眼睛的视网膜(感光细胞)感光原理相似。 200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眼科的帕朗卡尔教授[6]的小组研制的仿生眼则由钱包大小的便携式计算机处理器、移入眼内的电池、移入视网膜的3毫米感光芯片,以及设在特别护目镜上的微型摄影机、功能等如肉眼的感光器组成。 2010年,德国的医学家[5]在通过眼球后植入联有电子传感器的

文档评论(0)

tangtianbao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