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代光敏剂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论文.doc
第二代光敏剂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论文
【关键词】 光敏剂;卟啉类;金属酞菁类;稠环醌类;临床应用
光敏剂是一种可吸收光子并将能量传递给不能吸收光子的分子,促使其发生化学反应,而本身又不参与化学反应的化合物[1]。光敏剂的一个重要特性是能够在病变组织中优先聚集并产生特定的生物效应,而对周围的正常组织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这一特性使得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之后的非常有发展前景的肿瘤治疗方法[2]。PDT是利用光敏剂在特定波长的可见光照射下,产生细胞毒性物质,作用于靶组织,产生组织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发展的一项治疗肿瘤的新技术。目前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及日本等国家已经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正式批准,成为治疗肿瘤的一项常规手段。而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对PDT这一新疗法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freelatoporphyrin monomethyl ether,HMME)是我国首创的一种单体卟啉的新型光敏剂,化学名为3(或8) (1甲氧基乙基)8(或3)(1羟乙基)次卟啉Ⅸ或血卟啉3或8单甲醚[5]。
PSa1361;S1〗
血卟啉单醚二氢卟酚是卟啉大环上的4个吡咯β位双键还原而得。此类光敏剂主要有苯卟啉衍生物单环酸A (BPDMA)和4间羟基苯基二氢卟酚(mTHPC)。苯卟啉衍生物单环酸A (BPDMA)是利用丁炔二酸二甲酯(DMAD)和原卟啉二甲酯的加成反应而制得。其化学名为13甲基反式(±)18乙烯基4,4a二氢3,4二(甲氧基羰基)4a,8,14,19四甲基23H,25H苯并卟啉9,13二丙酯。该品于1999 年12 月在瑞士获得上市许可,其成品药物维替泊芬(visudyne)曾荣获享有制药界诺贝尔奖美誉的“Prix Galien”奖,是被美国FDA唯一批准用于眼科治疗的光敏剂。四间羟基苯基二氢卟酚(mTHPC)的化学名为5,10,15,20四间羟苯基二氢卟吩,其商品名为Foscan,是1989 年由英国Biolitec Pharma公司研发的光动力学疗法(PDT)第二代光敏剂,2001年首次在欧洲上市。
叶绿素类的光敏剂主要包括脱镁叶绿素a、紫红素18 及其各自衍生物等。它们具有很强的光敏化能力和对肿瘤有较强的活性,是近年来国内外研发的第二代光动力治疗新药的重点之一[6-7]。
2.1.2 内源性卟啉 内源性卟啉本身不具有光敏活性,当外源性分子进入体内后,可被增生活跃的细胞选择性吸收并积累,在细胞内转化为原卟啉IX (PpIX)等卟啉类物质。5氨基酮戊酸(5ALA)是人体中血红素合成过程中的中间物质,它作为内源性卟啉的光敏剂是目前在临床上运用得较广、较多的一类光敏剂。1990年加拿大学者Kennedy首次把5ALA应用于肿瘤消融疗法[8]。2001年6月挪威PhotoCure ASA制药公司生产的商品为Metvix的ALA甲基酯,被欧共体、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批准应用于光化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es, AK)和基底细胞癌(squamoous cell caecinoma, BCC)的临床治疗。
2.2 金属酞菁类
酞菁和萘酞菁类化合物被认为是具有很大的潜在前景的新一代光敏剂。通常仍把它归属于卟啉类的配合物,由 4 个吡咯单元通过4 个N原子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大的共轭体系。它与非过渡金属(Zn、Al、Si)形成的配合物对肿瘤具有光生物活性。酞菁类物质在 750~900 nm 处有非常强烈的吸收,在这一范围内黑色素瘤的光透射比率变得很显著, 比同在可透过皮肤和组织的光波波长范围之内的630 nm处的吸收多了近 1倍。因此,用酞菁类配合物作为光敏剂治疗黑色素瘤等肿瘤取得较好的疗效[9]。
2.3 稠环醌类
稠环醌类化合物是从菌类植物中发现的天然光敏剂,如竹红菌素类、金丝桃蒽醒、荞麦碱等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在光动力过程中,会产生半醌自由基、单重态氧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等,因此兼有2种光敏机制。现在对稠环醌类光敏性研究较多的是竹红菌素。竹红菌素是从我国云南箭竹上一种寄生真菌——竹红菌中提取的一种天然化合物,属于3,10二羟基4,9苝醌衍生物,主要有竹红菌甲素和竹红菌乙素2种组分。
3 第二代光敏剂的临床应用
第二代光敏剂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如肺癌、皮肤癌、食管癌、膀胱癌、头颈部癌等)、视网膜黄斑变性、鲜红斑痣、银屑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患的治疗,其应用前景十分可喜。
3.1 肿瘤的治疗
第二代光敏剂对多种恶性肿瘤都有效,可多次重复应用而不耐受,现已广泛用于肺癌、皮肤癌、食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