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部中药材的煎熬大量游资进入推高价格
西部中药材的煎熬:大量游资进入推高价格
大量游资进入推高价格动荡困局有望走向正轨
西部中药材的“煎熬”
本报记者张鹏蒋韡薇
“西部药都”陇西正在煎熬中期待蝶变新生。
今年4月,媒体曝光当地愈演愈烈的中药材“硫磺熏蒸”现象后,甘肃省陇西县为外界所广泛关注。
一场“扫磺”风暴随即刮过。对这个中药材种植大县来说,今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即使放大到整个甘肃,中药材还从来没有像今年这样挑动社会各相关利益群体的欲望。
随着这个拥有2600多万人口的农业大省实现了粮食自给,受种植比较效益和市场需求拉动,种植结构优化,药农种植积极性提高,甘肃省中药材生产呈现持续规模化发展的强劲势头,以致在2007年便以224万亩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位列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中药材优势主产区之一。
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赶赴陇西调查遍访农户、药商、药企,试图厘清这条复杂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并从中寻找西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的启示。
“劣币逐良币”
在自家院子里,43岁的农民梁小彦说,他已经有10多年不种小麦了。自1985年开始,当地农民已逐渐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开始大规模种植党参。
梁小彦家有5口人,18亩土地,全家所有的收入基本都来自土地。今年他种了6亩甘草、4亩黄芪、3亩黄芩,剩下的全部是土豆和蔬菜。
3年前,他还远在浙江打工。他用打工10年积攒的10余万元作为资本,开始尝试收购药材。现在,他拥有“双重身份”——既是中药材的种植者,又是倒卖药材的商贩。
他很快发现,从贩卖药材中赚取差价要比卖苦力挣钱容易得多。2010年,他手里的甘草和黄芪价格都经历了一轮过山车式的价格狂飙。甘草从每斤5元涨至18元,黄芪更是从每斤7元涨至22元。仅仅过了一个短暂的腊月,他便从囤积的药材中轻松获利两万多元。
他现在依然在抱怨自己“出手太早了”。如果再晚点儿,他还可以从这轮中药材涨价中获利更多。
农民梁小彦的致富故事仅仅是一个缩影。陇西县首阳镇总人口4万多人,从事药材个体加工和贩运的就有1.2万多人。这还不包括常年在此驻扎的来自安徽亳州等地的大量客商。据称,这里的党参交易量占全国交易量的70%。
正如它依旧破烂不堪的街道和农村集贸市场的气息所昭示的那样,尽管作为西部中药材集散地的首阳镇名声在外,但整个产业依然停留在“小、散、低、弱”的混乱状态。大部分加工企业主要从事清洗和切片等,加工场所简陋,手段原始,工艺落后,产品质量很难控制。
更为可怕的是,产业上游小加工作坊的无序增加,在长期失范并缺乏产业政策引导的情形下,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劣币逐良币”的后果,包括生产、流通在内的整个医药产业均遭到巨大的伤害。
中药材被硫磺过度熏蒸的“恶瘤”就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中。商家过度熏硫,主要是为了有利销售。过去的10年间,大起大落的中药材价格让这个产业充满了投机的诱惑。数量不菲的药贩子应运而生。“囤积居奇”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低价吃进,待价而沽,高位再出手”。
一个中药材种植大县的努力与困局
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陇西人一直用硫磺熏蒸这种最古老的方式防止中药材生虫、发霉。
“农民家寒(贫)得很,一般不存货,也害怕长虫、发霉。”48岁的首阳镇三十铺村药农杨想想说,每年药材下来,他都等不及药材晾晒干,“连湿的都卖了”。
陇西县禄灵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付进禄已经在药材行业摸打滚爬了20多年。他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如果不经过熏蒸,像党参这样的药材至多能保存6个月。”
“品质好了,销量就大。”他说,“但几乎所有的中药材都有一个生虫期。中药材品相越好看的,其实越不健康。”
这位见多识广的药商其实并不愿意看到当地中药材硫磺过度熏蒸的现象愈演愈烈。但令他困惑的是,现代科学尚无法提供一种针对中药材杀虫保质的能够大规模、工业化应用的好办法。
陇西县也曾经积极努力寻找替代硫磺熏蒸的办法。比如,用钴60照射杀死党参中的大肠杆菌,以延长药材的保质期。但这样做的高风险和高成本是显而易见的。
付进禄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用硫磺熏蒸的办法,价格低廉且易于操作。1公斤硫磺市场售价仅两元,熏蒸1吨的中药材仅需1公斤硫磺。换句话说,1吨中药材只需4元的熏蒸成本。而代之以用钴60照射,1公斤中药材需要0.6元的成本,同样使1吨中药材保质便需要600元的成本,两者相差达150倍。要知道,这还是2004年的市场行情。
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开发途径》一文中,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赵贵宾分析说,对甘肃中药材产业来说,政府引导欠缺、基础薄弱、投入不足、产业链短、附加值少等问题普遍存在,仍然处于自然发展的状态。
这位技术官员表达了他的担忧:中药材传统产区由于金针虫、麻口病等病虫危害严重,种植户过多使用高残留农药、化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