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

特别注意:评析是对案例的分析,不是脱离案例去另写一篇文章。应该有一定的理论支撑。 格式:除题目外,就分两部分,案例一部分(标题“案例”),评析一部分 (标题“评析”)。案例与评析部分都不要用“一、二、三”的形式。 对学生的爱 (中学班主任案例分析) 案例: 一年前,我当初三班主任时,班里有个学生沉迷网络,几乎夜不归宿。家长痛心不已,却毫无办法。请求老师给予帮助。我了解这位学生,过去聪明好学,成绩不错。只是由于家庭的某种变故,使他一下子消沉起来,厌学厌家,甚至有点厌世,沉迷网吧以求麻醉自己。这孩子文字功底很好,爱读一些禅书,时不时在作文中使用一些禅语。我决定利用这一特点与他交流。 我第一次在网吧找到他,将他带回办公室。他除了沉默之外没任何回应。临走时在桌子上留了张纸条。上面写了四句偈语“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抛却烦恼,我是悟空。”这里的悟空并不是指《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而是含蓄地向我表明了自己看破红尘,悟到“一切皆空”。我考虑良久,给他回了一首“色原是色,空未必空,心有西天,我是唐僧”。一语双关地告诉他:你不是说自己是“悟空”吗?我就做“唐僧”。历尽千辛万苦也不放弃,一定要把他带到“西天”这个目的地。学生后来又回了一首“身入虚幻地,心牵网络台。独善清净地,不愿沾尘埃”。 我看出他态度已有所松动,紧接着回他“虚幻何为地,网络是非台。尘缘原未了,何以脱尘埃。”这次他没有立即回复,而是隔了几天才给我送来,这次写的是“尘埃复尘埃,俗世不可耐。试问为师者,何处觅天台?”暴露出内心的痛苦和矛盾,以及目前犹疑不决的挣扎状态。我趁热打铁立即鼓励他“人世即天台,奋斗福门开。我劝出世者,亲人盼归来”。就这样你来我往笔谈了一段时间,终于使他迷途知返,后来这个孩子给我写了这样一首诗“少年多怀苦与悲,网迷今日把家回。只原春风常化雨,润我心田又一回”。 我是个语文教师,不间断地担任班主任。几十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使我对学生、对教育爱有着一份独特的理解。 一天,班里一位学生和科任老师发生了冲突,科任老师可能说话稍稍过火了一些,学生一时激愤,气急痰涌,冲着老师离去的背影“呸”吐了一口。不料正好吐在刚刚走进教室的我面前。我一时没有弄清怎么回事,不由得一惊,学生也楞住了,想解释却又不知从何开口。干脆不吭声了,一幅“我就是吐了,怎么样?!”的表情。班里的气氛也变得空前紧张起来,大家都拭目以待,刘老师将怎么面对这个意外? 关键时刻,我充分发挥了语文教师的能力,沉吟了片刻,随口说出四句诗“往日常享注目礼,不料今日痰驻足,不敢有损圣洁地,只好俯身擦痰污”。说完,从口袋里掏出纸巾,擦去地上的痰迹。转过身来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亵渎”。面对大家惊愕的眼神,我说:“有痰在喉,不吐不快,吐痰的人一定有自己的理由,但无论什么样的理由,都不能亵渎自己和别人。人不自辱,方能自强。上课吧。” 下课后,那个同学找到了我,惭愧地说:“老师,我想到了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停课、写检查、处分、请家长,就是没有想到您会自己擦掉痰迹,我错了,我不敢保证别的,但我保证以后再也不任性了。” 评析: 师德的核心是热爱学生,师爱是教师特有的情感,是教师高尚道德情操的表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热爱学生不是一句空话,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实学生经常会有过错或偶然不端之举,对此教师应多怀谅解之心,因为宽容也是一种教育。 一般来说,学生有了过错,总希望得到教师的原谅,并愿意改正。如果此时教师施之以训斥,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尽管表面依顺了, 口服心不服,这实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注意对学生正当的宽容,使学生由此透视到潜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信任和尊重,使他们受到一次美好情感的体验,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宽容中所蕴含的了解、信任,表明了教育者对自己和教育对象有强烈的自信心,也渗透了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孩子们的爱。 当然,宽容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更不是纵容。宽容和严格要求是一致的.,宽容里蕴藏着教师无言的希望和要求,这一切,学生在感激和愧疚之中一定能够体会出来,并把它上升为自己的要求来指导行为。 “借分”引出的思考 (中学教师的学生管理案例) 案例: 第一次月考后的一天中午,我的一位学生拿着试卷,指着试卷上的一处打叉的地方认真地对我说:“这种答题方法是正确的,不应扣1分。”我耐心地给他解释为什么是错的。他点了点头,但脸上仍然未“阴转晴”。这时我拿起笔给他加上了1分,原来的59分变成了60分。我对他说:“这次借给你1分,下次考试把分再还回来。”他脸上立即有了笑容,连声说了几个“谢谢”,满意地走了。 期中考试后的一天中午,这位学生又来到办公室,拿着试卷郑重地对我说:“老师,这次考试我考了65分,第一次月考时我借了1分,现在还回来,请扣去1分。”看着他一本正经的脸,我笑了,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