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鄂尔多斯不同地形下荒漠化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 - 生态环境学报
鄂尔多斯不同地形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
吕贻忠,李保国,胡克林,徐艳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094)
摘要:通过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土壤理化分析相结合,对鄂尔多斯荒漠区不同地貌类型下的土壤养分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表明:鄂尔多斯沙地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两断面表层有效钾的均值在64.73~70.95 mg/kg之间,有机质含量在0.493%~0.508%之间,pH值在8.0左右。在地形部位较高的硬梁、丘顶处土壤养分含量最低,软梁次之,而在地势较低的滩地、丘间地土壤养分含量较高。硬梁、软梁、滩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和有效钾含量分别为0.18%、0.50%、1.16%和35.29 mg/kg、60.67 mg/kg、98.32 mg/kg, 丘顶、丘间、农田表层土壤有机质和有效钾的含量分别为0.09%、1.09%、0.84%和23.91 mg/kg、60.34 mg/kg、77.42 mg/kg。在多数土壤剖面上,土壤养分从上到下递减。通过对两地形断面上土壤有机质和有效钾的一维半方差函数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结构性,并且各种养分的独立较大,在艾碱壕断面上土壤有效钾和有机质的独立间距为70.89 m和69.15 m,在深海沟断面上土壤有效钾和有机质的独立间距为12.48 m和35.98 m,说明在调查区域内土壤养分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鄂尔多斯;荒漠化;养分;空间变异
中图分类号:S1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1X(2002)01-0032-06 在荒漠化地区,土壤养分的变异直接影响该地区土壤生产力的高低,并对荒漠化地区的生态演化有直接的影响。国内外有关荒漠化生境中土壤养分的相关研究较少。美国Whitford;Reynolds;Cunningham (1987)[6]研究发现N和水的有效性取决于风蚀、径流、动物活动和土壤有机质的迁移、再分布。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养分、水分资源在从草地生态系转变为灌丛生态系统时,其时空变异性明显增大。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异有明显的影响[1]。Schlesinger等(1998)[2~4]通过地统计学调查分析表明:在沙漠生境中,土壤N、P、K的空间变异性分布与灌丛植被的出现高度相关。在荒漠化地区,径流对土壤养分的再分布有重要的影响,地面覆盖度低,裸露面积越大,径流量也越大,径流带走的养分也越多。风蚀作用也是荒漠化地区土壤养分变异的重要动力。风蚀造成土壤表层粗化,细物质减少,有机质和养分含量减少。国内黄志兰等[18](1990)研究了毛乌素沙区土壤养分含量特征及其生产性能反应,陈谓南[19,20]等从沉积重矿物与土壤养分特点研究了毛乌素沙地全新世环境变迁,探讨了毛乌素沙地全新世底层化学元素特点及其古气候意义。
本研究的采样区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是毛乌素沙地的一部分。气候上属于干旱、半干旱到半湿润区过渡带,是以草地牧业为主的农牧交错区。该地区由于长期以来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人口的增加导致滥垦、滥垡和过度放牧加剧,使该地区十分脆弱生态恶化,土壤荒漠化过程加剧。不少学者对该地区的植物类型、分布与动态,植物的生态学特性、生产力,生态景观及环境变迁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7,10,12~16]。但有关该地区土壤养分特征的研究,尤其是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拟在这一方面做一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自然概况
试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尔多斯沙区,该区地处半干旱向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也是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和西北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属农牧交错带,其自然景观过渡性强,生态环境脆弱。年均降水量350 mm,但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的60%~70%。区内植被以稀疏低矮的沙生植被为主。海拔1300 m 左右,热量资源丰富;区内地表物质松散,风沙活动强烈,沙暴日数平均26 d,春季沙暴日数最多,达9.3 d,占全年得36%。
1.2 采样地点的选择
采样点选择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鄂尔多斯沙地草地生态研究站站区(北纬39(29(,东经110(10()附近。行政区划上属于伊金霍洛旗霍洛乡石灰庙四队。选定艾碱壕和深海沟两个地点为调查研究区。
艾碱壕具有典型的沙丘、梁地与滩地相间分布的景观结构。滩地现在已经被开垦利用为农地,种植糜子、土豆等作物。软梁地的主要植被是沙蒿,植被覆盖率50%左右。硬梁地的主要植被是沙柳和杨树,有少量的沙蒿,植被覆盖率10%左右。硬梁地是由中生代基岩剥蚀而成的,硬梁地上的砂粒较粗,砾石成分较多,土壤为砂土,物理性砂粒(0.01 mm)含量92%。风大,是生境条件最为恶劣的,多为裸地,植被覆盖度低,仅10%且以人工种植的防风林为主,植被下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