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 -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于漪:语文教育与人的完整性建构
于漪,女,1929年生,语文特级教师。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候补执行委员、执行委员,上海市第七、八、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语言学会理事,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上海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学海探珠》、《教你学作文》、《语文教学谈艺录》等,音像教学辅导材料有《于漪语文教学课堂结构精析》、《妙笔生辉》等数十盒。
于漪老师,当代语文教育家。长期以来,她一直辛勤耕耘在语文教学改革的最前沿,始终与时代同步。她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锐意创新,在扬弃和开拓中,逐步形成了以“人的完整性建构”为主要目标和价值取向的,具有求实性、创新性和发展性特征的语文教育观。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育观,在批判中继承了过去,在创新中开辟了未来,为21世纪中国语文教学的改革打开了新的局面,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纵观于漪老师的教育人生,其中不乏磨难,尤其在风雨如磐的“文革”岁月,然而她却凭着乐观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走了过来。她怀着对理想的崇高追求,凭着对人生的坚定信念,怀着对教育的满腔热情,释放着她的全部能量,燃烧着她的整个生命,她就像闻一多笔下的红烛,将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于漪老师曾深情地说:“教育事业是系统工程,是魅力极强的交响曲。几十年来,我把我的一切都献给了教育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一辈子钟情的地方。生命是有限的,事业是常青的,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的身上延续的。教师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传给学生,使学生成才。做一个铺路石,让学生一届又一届地从自己身上踏过去,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她就是这样执著地在一条实实在在的路上从不间断地走着,实现着她的人生价值,这实实在在在本质上就是“真”,是“爱”,是“奉献”,是她一生最简单也最传神的写照。
人的完整性建构:语文教育的理想与追求
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任何一个成功的教育家都必须是理想主义者,因为这种理想和对理想的追求构成了教育目的,它像航标一样,指导着教育发展的进程。不能想像,没有目的的教育能给人以成功的喜悦。教育需要激情,这种激情就出自对理想目标的追求。”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就充满激情,她对教育目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的完整性建构”的目的观。
(一)确立“人的完整性建构”的目标
“人的完整性建构”绝不是一个笼统的目标或者一个空洞乏力的口号,而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所谓“人的完整性建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其人文修养,完善其人格,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使他们成为一个拥有健全个性的完整的人。
于漪老师“人的完整性建构”的目的观得以确立,是因为她牢牢把握住了两个方面。
目中有人,注重发展个性
于漪老师常说,教育事业塑造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特殊的雕塑家,塑造完整的人,就必须首先做到目中有人。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谈不上什么教学。于漪老师深刻领会到这一点,她说,教语文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的心灵,要有效地塑造,就得了解他们,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把握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教师应是教育学生的高度自觉的人,在了解学生、认识学生方面处处做有心人,经常地持久地注意观察学生,站到学生的世界之中去聆听、去感受,不仅要认清学生的共性,而且要审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把握各自的个性,保护和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教学生要‘观其所以’,即观察学生的日常言行;‘观其所由’,即观察学生所走的道路;‘察其所安’即考查学生的意向;‘退而省其私’,即考查学生私下的言行。现代教育对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应更加重视研究。”
于漪老师经常引用苏霍姆林斯基这样一段话:“在每个孩子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并用这段话来时常提醒自己,要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理解他们,研究他们的发展变化,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要做到“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须注意两点。
A.在发现上下功夫。教师和学生接触,随时随地都要开放自己的感官,去观察、发现学生,让学生的思想、个性特长、心理特征、知识构成、性格特征等各种信息进入自己的脑中,分别储存起来,只有心中有数,方可同学生的心弦“对准音调”。
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有些学生的性格是开放型的,教师容易发现他们的内心活动;更多的是心里某一角藏着奥秘,教师如果没有精细的态度、敏锐的目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