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交游活动对夏完淳文学创作的影响.docVIP

论交游活动对夏完淳文学创作的影响.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交游活动对夏完淳文学创作的影响.doc

论交游活动对夏完淳文学创作的影响   摘要:夏完淳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在其父夏允彝的培养下,夏完淳交游甚广,和许多贤士相往来,为人与创作均深受其影响。综观其生平,其交游历程即其文学创作不断发展的历程,并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梳理他的交游活动与文学创作,对呈现明末江南文坛的构成与风貌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交游活动 夏完淳 文学创作 影响      夏完淳虽然只活了十七岁,但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他都占有一席之地。其父夏允彝非常重视对夏完淳的教育,经常把儿子带在身边,使得夏完淳自幼就有机会和四方贤士接触。广泛的交游活动丰富了夏完淳的阅历,发散了他的思维,同时对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为清晰呈现交游活动对夏完淳文学创作的影响。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夏完淳与以张溥为代表的复社,夏完淳与以陈子龙为代表的几社,夏完淳与“云间词派”。事实上,不少人身兼复社与几社成员双重身份,而几社和“云间词派”在人员构成上也多互相交叉。笔者这样划分只基于方便叙述且各自侧重于夏完淳创作的某个方面。      一、夏完淳与以张溥为代表的复社――早期拟古风格的形成      复社是明末张溥、张采等人发起组织的文人社团,规模达两千余人。就其性质而言,它既是一个政治性团体,又是一个文学性团体。陈子龙、夏允彝、徐?F、侯峒曾、徐孚远、钱?睢⒄琶堋⑸勖贩业雀瓷绯稍痹谖难?上也是主宰风气的人物。   1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与同乡张采齐名。号称“娄东二张”。张溥是夏允彝的要好朋友,也是夏完淳的老师,非常喜爱夏完淳。夏完淳在明崇祯十四年(即张溥过世后)(1641)作《招魂并序》:“五龄侍函丈,摘疑赐问,音徽宛存”,“云沉沉而欲泣,天淡淡而生悲”,可见师生之情很深。   2 徐?F,号勿斋,苏州长洲人。得知苏州不守,整理衣冠,向北叩首,于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十一日投水死,“始知风雅儒,大勇甘沟壑”。   3 侯峒曾,字豫瞻,号广成,嘉定县人。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清军南下苏州,侯峒曾率领众人死守,知道形势不支,于是正衣冠,自沉而死,“孤城战苦时,日落鼓声死”,年五十五。侯峒曾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有《甲申除夕感怀二首》,清顺治二年(1645)除夕夏完淳作《除夕追和广成先生韵》:“山河风景忆前年,泪尽鲛人百斛泉。”另有《与李舒章求宽侯氏书》。   4 徐孚远,字圈公,号复斋,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徐孚远曾与夏允彝、陈子龙谈志向,慨然说道:“百折不回死而后已。”夏允彝说:“吾仅安于无用,守其不夺。”陈子龙说:“吾无阈公之才,而志则过于彝仲,成败则不计也。”   5 钱梅,字彦林,浙江嘉善人。据《绍兴府志》记载,夏完淳随父亲赴长乐县任的时候,路过嘉善,叩见丈人钱梅。夏完淳问:“今日世局如此,不知丈人所重何事?所读何书?”钱?钏担骸拔业乃?重所学,和你父亲差不多。”清顺洽四年(1647)秋间夏完淳在南京狱中作《柬半存先生》,诗末有“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相勉,同时夏完淳有《西华门与同难诸公待鞫》相赠。   6 张密,字子退,为陈子龙内弟。终身高隐。张密也是有志之士,夏完淳引为知己,以“万里飞腾仍有路,莫愁四海正风尘”相慰勉。   7 邵梅芬,字景说,金山卫学诸生,青浦人。清顺治二年(1645),邵梅芬在家杜门不出,“寡欲弃尘物,幽椟抗云表”。后因病去世。   乙酉(1645)国难后夏完淳曾作《舟中忆景说寄张子退》、《偶念三秋旧集忆景说兼越行诸子》。   复社成员在文学方面受前后七子复古主义影响颇深,但由于他们身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代,又积极参加实际的政治斗争,因此,在创作中大都能注重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有别于前后七子的专意“模古”,涌现出一批颇有成就的文学家。   夏完淳幼年的基础训练大都以拟古为题,这是他前期创作的主体,如《江妃赋》、《寒灯赋》、《湘巫赋》等。而《艳歌行》、《十索诗》、《五杂组》、《秦女卷衣》、《陇头吟》等则是根据古乐府题名而作。此外,如《李都尉从军》、《陈思王赠友》、《刘文学感遇》、《嵇叔夜言志》、《阮嗣宗咏怀》等几十篇古诗,则都摹拟汉、魏、六朝古诗。这些摹拟之作,是他在乙酉国变前作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思想上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在手法、选词方面也没有什么新意,甚至有些重复,但这使幼年的夏完淳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功底,对各种典故的熟知,对古代文风的梳理,等等。都为他以后的创作奠了基。      二、夏完淳与以陈子龙为代表的几社――易代之际的风格转变      几社,是复社中的一个地方性小组织。明崇祯二年(1629),几社先是成立于松江,稍后与其他许多地方文社一样,并入复社。据学者考证指出,复社实际上是一个松散型组织,几社除了在研习制艺举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